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我们最缺乏的 ,就是创造自己的话语。综观 2 0世纪 80— 90年代人文科学的出版状况 ,我们最为缺乏的就是创造、就是自己的话语。浏览一下本时期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专著就可发现 ,那些被专家学者所青睐的经典之作大都是西方的 ,鲜有我们自己所创造的 ;被公认的即真正具有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意义的力作在各个学科都寥若晨星 ;而那些难以计数的所谓“学术专著”在学科构架上的陈陈相因 ,使其完全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由一代崛起的中青年学者所撰写的一大批有新意和深度的论著。遗憾的是 ,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或囿于对西方思想文化的阐…  相似文献   

2.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3.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互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文化互动关系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的"失语"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提出了所谓的"失语症".但所谓的文化"失语症"并不是西方"话语霸权"对我们的强暴,而是面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我们缺少表达的新话语.为克服"本土文化的失语",我们首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审视,不能把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列为"霸权"行列;其次,要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最后,必须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重建我们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王雪 《东岳论丛》2019,40(10):17-24
电视话语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生成的表达系统,并且不断建构着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本文试图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讨论我国电视文化的变迁。将电视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当中,勾勒出我国电视发展60年来的话语变迁脉络,并揭示特定话语类型背后的生产运作机制:从"政治实践"主导的话语到体制内外交织渗透的"纪实"表达;从市场化初期"娱乐话语"的野蛮生长到专业化精耕细作"审美话语"的价值导向,电视媒介的生产机制构成了媒介话语实践的主要方式。从"话语"与文化的角度切入电视历史的研究,理解电视媒介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到新史学话语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近年来史学界有关建构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表明中国史家期望超越对西方史学话语的简单引进与仿效,要求建立根植于中国历史实际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史学话语体系。这标志着经过百余年中西史学的碰撞、融合,中国现代史学已开始摆脱对外来学术的依附状态,力图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理论自兴起之日起就以其理论反思与批判性介入等特点备受关注,并日渐发展成为今日西方学术的主流.本文对文化研究这一批判性话语进行讨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本质以及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曹顺庆  童真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8.
刘祖云 《江汉论坛》2006,42(7):22-26
今天,在中国人的话语系统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语汇。一进入21世纪,它就连续经历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法律话语的三次重塑。政治话语的重塑使之由一个普通的学术语汇跃升为一个主流的社会语汇;学术话语的重塑赋予这一语汇一定的理论深度与生命力;而法律话语的重塑则增加了这一语汇的社会影响范围与力度。  相似文献   

9.
李江山 《学术研究》2002,(8):130-133
电子媒介的写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介话语符号的文化语境 ,使现实的时代成为超现实的文化话语时代。这种超现实文化话语 ,直接决定着当代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主体 ,使主体以及艺术的含义和形式都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话语特征 ,对此保持一种自觉的批判、反思意识 ,对确定我们在这一话语时代文化行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随着后殖民理论在第三世界人文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和震动,我们的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界,乃至整个文化学术界,有关“失语症”的焦虑日渐滋长,并由此引发了关于话语问题的热烈争论.人们好象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在西装领带和牛仔服取代了中山装、可口可乐易拉罐取代茶壶茶碗、肯德鸡和麦当劳夺走饺子馆生意的同时,我们的学术话语和日常语言也早已被西方“强奸”了,我们本土祖先的语言传统正在消解和被人遗忘,我们所说所读所写,几乎全是上一世纪闻所未闻的外来东西.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是近年来风行西方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艺术门类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思潮。尽管文化批评还远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缺乏一个界定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话语,近年来已渐成气候,几近显学。欧美学界经过后现代主义问题讨论,一切假...  相似文献   

12.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引领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整合和认同作用.立足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全面、准确、客观、立体地阐释、表达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话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政治话语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深入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动大众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努力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31-137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内容到文化认同,是文化话语生成的母体性、再生性元路径。"文化话语场"是文化话语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一系列形态各异、内核趋同的"文化话语场"最终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文本话语建立的历史机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作为文本话语最早是在西方出现的,它是16世纪以来西方诸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运动的产物.在中国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里,民族思想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便具足了体系,但却未能从其思想逻辑里演绎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民族帝国主义怪物"的迫压,加之西方思想主流迁变的影响及日本"保存国粹"运动的启示,中国思想界才开始了建立并演绎"民族主义"文本话语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这一文本话语的建立,不但改变而且也基本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 《学术界》2001,(5):247-248
由济南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学术讨论会于2 0 0 1年 5月 2 8日至 30日在古城苏州东吴饭店举行。本次会议设计为同仁性质的小型学术讨论 ,来自北京、南京、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同仁出席了此次活动。提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进行讨论的现实原因在于 :建立在西方文化叙事基础上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由于脱离了中国民族固有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文化语境 ,所以不仅越来越无法被广大的汉语听众所接受和解读 ,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剥夺着中国民族再现历史、表现时代与想象未来的可能。而一个民族如果…  相似文献   

17.
话语语言学是2 0世纪5 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新兴语言学科,这门学科把语言研究从单个的句子扩大到篇章结构,在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国外,这门学科从创立到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汉语本体的话语研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具有汉语特色的理论系统。令人高兴的是,针对这一状况,南京大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庆君先生,新近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的新著《汉语话语研究新探———〈骆驼祥子〉的句际关系和话语结构研究》(以下简称《汉》)从话语语言学研究角度入手,对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热”在中国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且不说本世纪初即有不少国内学者大力提倡文化研究,单单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文化研究就几乎“热”到了令人发昏的地步。然而,研究得“热”不等于研究得“深”,国内的文化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中国式的“文化学”,没有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关于文化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文化的本质、目的、任务、核心、研究方法等等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归根结蒂一句话,没有把文化研究上升到文化学研究的高度。正因为我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文化研究往往流于随感式的空谈,各人都从自己的一孔之见出发来谈文化,找不到相互交锋的共同理论支点,结果导致我们的文化研究不能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后现代文化的话语场,在与各种当代理论的相互碰撞之中逐渐形成文化诗学的学术品格.在泛文化形态的历史批评中,它提倡文学研究从历史文本转向文化形式而建构跨越学科界限的诗学概念;在历史性的文化批评中,它主张在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实现跨越话语界限的批评理念.从文学研究的越界批评到文化理论的话语振摆,文化诗学以文化文本的概念重新引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思路,在泛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理论话语的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 ,与此相适应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 ,以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 ,在文艺理论领域内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 ,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 ,在新的语境下 ,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