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
面对生态系统失衡且风险飙升、生态体系退化与支撑能力减弱的当代生态危机,马克思实践生态观超越了人的发展问题上的各种抽象性的争论,真正走出了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认识误区,为我们有效求解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本性的条件下,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藩篱、利益固化、技术垄断、国际合作等等各种障碍,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和谐相生的生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本生态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作用。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非常重要。人本生态美学坚持以人为本,必然十分重视实践范畴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必须重新认识实践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生态调节的原初本性,并进而从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层本质,以对流行的“实践关学”的基本学理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具有把生态系统思维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思维有机融合的特殊优势。从节律感应出发,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一点三维”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 "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在其指导之下人类摆脱了自然设下的种种束缚,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工业社会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出全球化和严峻化的态势,作为人类实践指导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受到了来自自然中心主义等多方的诘难,被认为是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是存在片面性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本文以马克思实践的、历史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系统分析揭示出类中心主义客观的、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体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本原问题的演变.只有分析本原问题的致思趋向,厘清本原问题与本体论差别,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实践本性、人的现实世界以及人的历史的"三重回归",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彻底批判与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7.
《寂静的春天》以其独到的视角昭示了生态伦理重要性,其背后隐藏的价值预设不同于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前提下的人道主义。通过对卡逊《寂静的春天》著作背后的隐性价值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考量,运用马克思"否定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对生态伦理进行理论建构,试图对探寻中国特色式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的理论实践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或生态论美学的提出,其要义首先是美学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学理内含的调整以至重建。人本生态美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以人类生态存在的视野,在人本和生态两者之间实现目的和基础的统一。在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生态美的实际功能和对实践的生态性质等问题上,它要求向自然本体回归从而实现学理上的深化。这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美学,也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交融提供了可靠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走出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关键是从人类的长远发展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人类中心主义.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论证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世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或者说天人关系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价值主体,而将自然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非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价值主体,而将人类社会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1.
针对批评界对哈克贝利·费恩是“生态小英雄”的定位,本文提出质疑,认为单从哈克的自然观来看,哈克性格的生态性还值得商榷。通过分析哈克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然审美,哈克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实用主义践行,指出哈克的自然观具有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是非生态的。哈克的自然观深受美国19世纪的流行观念和马克·吐温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并不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上看 ,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从实践层面上讲 ,它应是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必须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片面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实践美学虽然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但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的态度不但没有崇拜性而且具有反恩批判精神,认为实践既具有建构功能,也具有转化和解构功能,强调了审美的自由性,阐明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以行使其批判社会异化的功能。新实践美学在对于马克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深广开(?)之中,把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吸收到美学中,扩大了阐释阈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生生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圆满体现 ,更是人际相处的理想模式及个体生存方式的最佳状态。 2 0世纪“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 ,人类自身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人际危机、精神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时 ,求和至同的儒家思想无疑为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析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规模的环境危机下,生态道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态道德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生态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地公平”。确立生态道德观念,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实现人类活动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性质是近年来汉字问题讨论的热点,观点林林总总,不下20个.造成汉字性质难以定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家判定汉字性质的标准不同.以文字记录语言的哪一单位作为依据缺乏科学性.汉字的性质是由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所决定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与汉语的高度适应性和独特的构形关系,决定了其为表意文字.  相似文献   

18.
二程的仁学思想体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仁学自然观。这一仁学自然观把仁扩展到天地万物,使仁成为人与宇宙自然的共同本性。它在内容上包括“与物同体”的同体自然观、“以生为道”的生生自然观和“诚敬存仁”的诚敬自然论。而生态价值则是二程仁学自然观在当代的重要诠释维度。二程的仁学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观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价值独立性。它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非不仅以道作为君主立法施政的理论依据,而且还以道的原则引导君主具体操作施行;韩非以法释"德"的倾向是很明确的。可以这样说:经韩非诠释之"德",可能已非老子本义,但这不影响老子思想继续向前发展,甚而至于因为有了不是老子本义的观点,激起了不愿苟同的研究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因而促成了老学的发展。这是韩非以法释德的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便是,韩非以法释德客观上确实起到了防范民人触犯刑法的理论劝导功能,这一点,不但需要作深入研究,而且需要作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立场,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人本主义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生态权益只能作为法律客体对待,因此非人类存在物,如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都不能成为法律上的主体,因而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生态主义认为人与动植物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在法律上应该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平等保护。这两种对立的立场会对个案的结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环境法没有明确确立何种立场是根本立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环境法法律方法,尤其是利益衡量的方法来解决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