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汉语字、词、词素的本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的"字"虽然很特殊,但汉语文的历史发展又使词和词素概念成为必要。古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单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三位一体的"字本位语言";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有别的"词本位语言"。当前的字本位理论是向古汉语的回归,不适应"词本位"的现代汉语;其"字"、"字组"概念所指歧异,不符合荀子提出的"善名"标准。恰当的选择仍应是让字、词、词素之名鼎足三分,各行其道。现代语言科学理应面向当今。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没有“稿费”一词,到19世纪末,伴随出版业的发展,“稿费”一词才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但这并不说明稿费这一客观事物在19世纪末才产生。其实,文人作文受酬在我国古代并非新鲜事,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特有的形式和本质特征作些探讨。(一)众说纷纭的起源说凡著书、撰文、绘画、书字所受财物,统称稿费。古人谓之“润笔”,亦有“润格”之称。将之写成文字,公诸子众,谓之“笔榜”。  相似文献   

3.
从范晔、颜延之、刘勰到萧绎以来,文、笔之分逐渐发展起三条基本原则。其中只有萧绎提出了完整的三原则,所谓:“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认为语言文采、诗言声韵与审美怡情功能,是文的文章体类与笔相区别的三种特征,无此,皆可谓笔。萧绎明确认为,文就是诗:“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这等于说便于为诗者谓之文,所以:“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在范、颜和  相似文献   

4.
现行古汉语辞书多将古文献中表“率领”义的“以”字释为介词,但据古字形所示词义、与动词相同的用法和 分布、动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及与动词同义连文的语言事实,则充分说明了它应归属动词而非介词。  相似文献   

5.
汉字,今天我们也叫它“文字”。但是,在汉代人们却认为“文”与“字”是有区别的。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致力于四十余年的文字学专著,名之为《说文解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说明在许慎看来,“文”与“字”是不同的,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人的文字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寖(jin)多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汉语中一字多义现象的简述 ,讨论了中国传统语言多义性特征的辩证把握 ,从而提出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思辨因素的擅长和缺失 ,特别是在“诗”(人文科学 )的领域的擅长和在哲学思辨领域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范畴是思想的格局。中医语境的范畴与古代汉语相比要少得多,而在为数不多的几对范畴中,阴阳的覆盖面却过于广阔,结果使中医思辨总是囿于阴阳的格局之中。另一方面,一些古汉语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医思维中的缺失也规定和制约了中医的思维形式:未能从古汉语里引入“有无”范畴,可能与中医轻本质重现象有关;未能引入“自他”范畴,可能与中医注重主观感受有关;未能引入“分合”范畴则可能与中医注重整体关联有关。  相似文献   

8.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你、您” 的时代特征和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这个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其鲜明的社会性。仅就汉语第二人称“你、您”来看,这两个称谓词的演变和运用,也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体现着时代的风貌。 古汉语中没有第二人称代词“你”及其敬称“您”,当代一些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收“你”字。在文言文中,与“你”相当的第二人称代词是“尔、汝、而、乃”等,例如,“尔作言选语,妄称文武。”(《庄子·监跖》)“汝心之固,固不可微”。(《例子·汤向》)“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五年八月,黄河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荆贵生教授主编《古代汉语》教材。这部教材一问世,就以其科学、创新、实用的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全国著名专家教授的好评,轰动了整个古汉语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海菜研究员说;“荆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就编写模式言,是带有示范性和方向性的。”(见《古汉语研究》1997年1期)北大博导郭锡良教授、唐作藩教授,武大夏渌教授、南大李开教授等也纷纷撰文或发表谈话,盛赞荆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是最新的、最好的”,“富于开拓性和实用性”,“重在实用,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古代汉语教材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向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奇书,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书。奇就奇在以符号为体系,以卦爻推演为手段(占筮也是卦爻推演的方法之一),来说明精深而普遍的哲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一方面说明语言与思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思维对特定的语言有选择的随意性。思维是内容,语言是思维凭借的工具与表述的形式,从而可以明白,语言面对思维就会显得笨拙与局限,而思维就显得灵活、丰富和广阔。可以这么说;世界的无限性,思维的丰富性,相对而言,语言就显出其局限性。语言的这种相对局限性,孔子谓之“言不尽意”…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汉语词体现在书面上的代表,是记录汉语词的符号,词又是汉字所记录的内容。在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字就记录着语言中的一个词,这是古汉语中汉字写词的主流。我们讨论字的分化,就是从汉字记词的这种通常的情况出发。至于有些特殊的情况,如“葡萄”、“倜儻”、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14.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古文字有字,它就是燕。《说文》:“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 其实就是“乙”字。明人梅膺祚撰《字夤》说:“《说文》燕之、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陆机《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李善注《文选》本作“乙乙”。 就是燕子。山东人至今仍把燕子叫做“重乙”;梁山泊好汉燕青(山东人),大家叫  相似文献   

17.
“三字连言”是古汉语比较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三字连言”产生原因,流行时代,结构类型;分析了“三字连言”与汉语音节停顿的关系;认为中古以来汉语丰富发达的四字句构成手段导致了“三字连言”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汉译是将圣经原文语言信息转换成汉语来表达,让读者在汉语语境下以汉语思维模式领悟圣经原文的语言信息。而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与此相反,它是以汉语符号系统展现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的“原貌”,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汉语进入希腊语原文语境,以希腊文的思维模式来体验经文原文信息,在翻译思想及翻译理念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逆”性。试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阐释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19.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意义相通字”浅论王有所谓“意义相通字”是指古汉语中某两个字记录的词义有同有异,在相同的意义上,可使用其中的甲字,也可使用其中的乙字,其表达效果相同。这种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字叫“意义相通字”。例如:庸──用:《说文》:“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