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正式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他说:“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不仅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史,而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对老唯物主义的继承、扬弃和发展。本文试从某些方面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刻含义进行探讨,并对一些曲解和修改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提出个人的一种看法,以求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家身后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衰败 ,再到复活到成为热点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为黑格尔哲学热在战后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时代情境 ;而黑格尔哲学自身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它对实践哲学基础的真正确立 ,为这一“热”的出现提供了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可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诠释方法主要是指在对元典进行理解的阶段,借助黄俊杰提出的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分析,训诂其核心概念,把握它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从而通其训诂;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时空情景下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以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4.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于泉蛟 《理论界》2010,(5):92-93
本文从问题开始,探讨问题与哲学的关系,主要揭示问题产生了哲学;以哲学反观问题,说明哲学对问题的反思,揭示哲学的问题表征;再以问题、哲学与人类的关系,透露哲学关注的主题,主要阐述当下哲学问题应以人类为中心,关切人类的生存、发展,实现哲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下述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是勿庸置疑的: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开创人;他引发了一场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方法为终结的哲学革命;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的、必然的思想联系。笔者无意否认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但是把这种影响强调得过多,却无助于真正了解这两位伟大哲学家各自的哲学特点。事实上,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启发,即他提出了一些黑格尔不能容忍却又必须作为某种理论出发点的东西。因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更多地是进行批判和改造,而非继承和发扬。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在一些最主要的方面都有原则的区别,并且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哲学影响。  相似文献   

7.
严家其利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在理论上大肆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妄图把社会主义的中国演变为资本主义。虽然已经粉碎了他们的阴谋,但严家其仍不死心,潜逃国外,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为了彻底铲除严家其一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本文想就严家其的人性论观点进行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8.
面对哲学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尴尬境状,传统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认识,显然已无能释惑。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认识?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真研究及亲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传统观在此问题上有误区。有鉴于此,本文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的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和使命。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后,在重物质轻理论的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中的淡化现象极为明显。不仅如此,甚至连一些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也加入了社会的这一漠视行列,从而导致了人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9.
10.
曾庆发 《兰州学刊》2007,1(1):29-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的、革命的哲学,批判性是其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性是批判性的源泉;批判性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科学的辩证方法和主体性原则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哲学”与“儿童”概念的对位解释,试图为儿童哲学定位:指出儿童思考具有思想发生学意义上的魅力和启示。儿童故事则是思想原生态的典型发生方式,而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对儿童思考的思想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艰苦的共同任务。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其主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会议围绕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研究领域展开了讨论。会后,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及对这组文章的学术点评。其中,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陈晏清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分析了政治哲学的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认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分析了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认为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具体化研究范式,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则有助于建立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孙正聿教授应邀对上述三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他既充分肯定了他们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认为无论是提出和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还是分析和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其理论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进行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样包括许多亟待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述的方式,而非所论述的问题,是所论问题是否够哲学的条件。可根据三个特征来判断话语是否有哲学性质:提问的方法就是对问题的前提的不断追问;问答是以合乎理智的方式进行的;哲学论说所提供的是解释性或规范性的知识。不同的哲学论说又具有"深刻"、"清晰"、"系统"三种不同个性。在中国经典文本中,观念的表达同论证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论语》、《老子》有哲学观念或者信念,却少哲学论说;《孟子》、《庄子》在局部辩论中有许多自觉的逻辑推论,但总体论说还存在松散的现象;而对话体的《公孙龙子》、嵇康《声无哀乐论》则是标准的哲学论说。当代哲学研究中,由哲学史进入哲学的路径,即在于新的哲学论证与言说。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在《书自题大塘书屋诗后》中说:“为学当求诸心,必得所谓虚明静一者为之主,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学法门也。”这里白沙指出,心是求学的处所,理首先应该向心中去求索,在明白“心在体认物理”中的主导地位后,则必须做心的工夫,静而致虚立本,然后“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即将心中立本后已明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2):121-126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显示了他对文学形式的选择与创造。狂人发现吃人真相,是一种哲人的反思过程。反思性的内容与日记体的层级形式,共同形成《狂人日记》的哲学言说形态。《狂人日记》借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哲学寓言的形态特征。理性往往淹没个性,假如没有哲学寓言形态,《狂人日记》的内涵则无法明显区别于当时的启蒙言论而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狂人日记》的格式是表现得以深切的凭借。这种哲学寓言形态使《狂人日记》成为鲁迅小说启蒙母题的一个发源。  相似文献   

17.
罗刚毅 《理论界》2003,(2):51-52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已有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也非常低。就反映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技术对企业的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的哲学 ,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的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 ,批判创新 ,建构未来崇高理想 ,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索“惊异”问题 ,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传授方式 ,最能激发人的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的三个维度 ,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6,19(4):27-33
欧洲的中世纪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时代,但并不是否定理性的时代。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在当代科技和理性扩张、道德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理论及哲学学科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诗鹏 《学术界》2003,(2):105-114
哲学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核心 ,哲学创新包含理论与学科创新两个层面。目前哲学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在于思想力的不足 ,在建立哲学学术与历史时代的批判性关联方面 ,哲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尚需要承担艰巨的任务。哲学学科创新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建制方面没有跟上哲学研究以及时代的发展 ,也强化了学科间的壁垒 ,哲学人才的培养呈现单一的研究型模式 ,哲学教育在哲学人才的市场化方面缺乏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