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曾提出一个“有教无类”说。孔丘所说的“教”,本来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和思想灌输;“无类”,则是讲不分氏族的差别。“有教无类”就是不分氏族,按地域编制对奴隶进行强制教练。可见“有教无类”并不是什么全民教育的口号。但是,历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在《论语》中有五十八章论“仁”,“仁”字凡一百有五见。“仁”囊括忠、恕、孝、弟、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意义很广泛。对于“仁”的基本含义,长期以来,论者横议,文章如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流看法则是“爱人”,“泛爱众”,即“要求贵族们尊重、关心社会上其他阶层的利益”,“爱人”又“不可流为兼爱,必须有辈次”。总之,奴隶主与奴隶都是人,都是“仁”的对象;在这里,人是一个全  相似文献   

3.
在奴隶占有制的社会里,作为生产工作者的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奴隶主当成牲畜来任意买卖赠送和屠杀。奴隶主阶级靠着手里的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榨取和镇压。作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反映,因之奴隶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严格保护对奴隶的占有权来巩固奴隶所有制的社会秩序。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极尖  相似文献   

4.
山东曲阜,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动思想家孔丘的故乡。历代反动统治者出自其政治需要,把孔丘“抬到吓人的高度”,称之为“大成至圣先师”。他们在曲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建立了“衍圣公府”这个由孔丘的嫡系子孙统治的大贵族地主庄园。孔庙和孔府,是反动统治者为了推行孔孟之道而建  相似文献   

5.
(一) 从兩汉“奴隶主”的分析说起主张两汉是奴隶社会的同志,在汉代社会中指出许多人是奴隶主。例如:张安世就是他们认定的奴隶主之一。他们认为张安世有“家僮七百人”,这就是他成为奴隶主的根据,从而汉代就是奴隶社  相似文献   

6.
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们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都用一种“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孔丘在春秋末期为行将灭亡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行“复礼”之道,把“天命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唯心论的“天才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孔丘这种“寄托上天”的唯心主义哲学成为维护一切反动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历代对“仁”的解释与研究者甚多,本文略谈孔子死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其“仁”的思想的延伸与利用,并寻求其被竞相利用的原因,以及对此思想批判地继承问题。请大家指正。(一) 历史上孔子多被人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历代统治者多采用对其尊崇的办法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其思想的核心“仁”,自然是被延伸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一、治国安民提倡仁:孔子生前提出“仁”的思想,让奴隶们有些人格,免被杀戮,能够活下去,才能长远地被剥削和役使。这一主张虽未为当时的奴隶主所采取,但却为以后的封建地主阶级加以延伸和利用。他们把孔子省刑罚、轻赋敛、宽民力的主张拿来治世安  相似文献   

8.
马越 《阴山学刊》2021,(1):50-56
在孔子以前,“仁”与“孝”作为具体德目分别出现;在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体系中,“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在普遍道德性,而“孝”则是一种伦理层面上的特殊。先秦儒家对于仁孝关系的讨论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于普遍与特殊这一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很多学者着眼于儒家注重血缘宗法的特征,认为“仁”与“孝”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悖论,这种“仁...  相似文献   

9.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9,(4):135-137
孔予以“孝”为切入点而谈“礼”,“仁”是“礼”的抽象,“仁”也是天与人之间的桥梁,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西周奴隶社会里,实行着礼刑分治,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使用。孔子则将周礼加以研究改造,下及庶人,并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因而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复礼”,已非原来的周礼,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认识,为人人“求仁而得仁”指出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探析靳绍彤一、在儒道互补中发展的民本思想儒学创始人孔丘,为什么要坚持“克己复礼”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怎样使奴隶主继续维持他们统治呢?当时残酷的现实,不堪忍睹,而看今后,又没有方向,于是孔丘作了历史的回顾。他...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孔丘,为了挽救奴隶制度的崩溃,把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加以全面修补,形成了一套以“天命观”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四川和云南两省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民主改革以前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对这一奴隶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冤家械斗就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冤家械斗是彝语“吉泥吉舍”的直译,“吉泥”意为“敌对”,旧译“冤家”;“吉舍”意为“械斗”,今仍从习惯,合称为冤家械斗。由于冤家械斗具有原始血族复仇的某些因素,因而其性质长期被人误解为纯粹的血族复仇或个人掠夺。但是,这实际是凉山的黑彝奴隶主,为了掳掠奴隶、财物或者土地,而导致在家支间或家支内部进行的一种战争。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张婧  谢宝利 《社会科学家》2012,(1):141-143,152
通过对佉卢文书的探析可知,在3-5世纪的新疆南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奴隶常被买卖、命运悲惨。但是该地区与同时期新疆东部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奴隶有疏离原奴隶主而投奔新主的现象,最长时长竟达十二年。针对此种行为,原奴隶主一般求助于法律才能解决。在奴隶社会,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它的出现是新疆南部地区奴隶主权威日渐衰退、奴隶对奴隶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春秋中叶以前,奴隶主贵族内部的“明贤良”(在贵族中选举能者治政),可谓先秦“尚贤”思想的先驱;春秋末期孔子的“举贤才”,是这种思想的一大发展,它第一次使“尚贤”跳出了贵族小圈子。但对于孔子“举贤才”的标准问题,以往论者却毁多誉少。毁者主要观点是:“孔丘‘举贤才’的具体要求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北京大学编《中国哲学史》)史实究竟怎样?本文拟就此作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知行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然而中国哲学史上的“行”或“实践”范畴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不加以辨析。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讲的“行”和“实践”,要么是指根本没有超出主观认识范围的纯粹观念的活动,要么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的活动。“行”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是由孔丘首次提出来的。他从“天命论”出发,一方面主张“生而知之”,轻视实践,另一方面又讲学而知之,表现了重视学和行的倾向。他所谓的“行”主要是道德修养活动,即要求把“忠”、“孝”、“仁”、“义”等道德原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他对…  相似文献   

17.
一庶民是奴隶么郭沫若先生根据众、臣、民的字形,象征奴隶,便推断殷周和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这一论断存在着一些疑问,特提出来向郭先生和读者请教。“太阳底下三个人”,便是奴隶么? 据郭先生说:“众字甲骨文怍,无疑是在日下劳动的多数人。据甲骨文记载,众人替奴隶主耕田又打仗”(《奴隶制时代》237页)。但是,我只见太阳底下三个人,却看不出众人种田又打仗,更看不出奴隶替奴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孝”,“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被当作“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提倡的一种道德”,是只能抛弃而无可继承的。作为服务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解放的一环,这在当时是完全合理而必要的。但是在剥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孕育成长。奴隶的起义和“国人”的暴动,致命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权,严重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古罗马时期,被释奴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被释奴隶的产生是广大奴隶主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第二,被释奴隶的产生是罗马统治阶层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统治的需要;第三、被释奴隶的产生是古罗马保卫国家安全的特殊产物;最后,个别奴隶主为了满足文化娱乐方面的需要或者从道义出发来释放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