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宝涛 《南都学坛》2012,32(3):62-65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舆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文艺报》建构人民大众读者批评空间的历史角色表现为:读者身份引入和存在的潜在策略需要;"双百"方针推广、整风运动和"反右派"等斗争中,《文艺报》积极建构人民大众读者批评空间,彰显权威建构批评规范及制造文化认同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此种关联有助于我们梳理刊物本身与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密切关系。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初始阶段,《文艺报》以"介入与建构"彰显着主导文学评论刊物的媒介价值观与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总结态势与成绩",漫谈"文风的"回归"与延续,刊物栏目的"回归"与"新创",举办座谈会和编发会议报告、讲话及读者来稿",作品讨论"的出现与坚守,以及舆论的"视觉"诉求等等。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身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文艺报》上折射出的作家转型、调适与新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此“成长”轨迹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林强 《东方论坛》2008,(5):36-42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生成是在读者、编者、作者三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施蛰存平民化的编辑理念形成了《现代》杂志的读者批评空间。这个独立平等的读者空间养成了读者的文化认同,并挑战着作者和编者的权威。在与编者、作者的交流中,读者参与了现代派文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以其权威主导媒介角色参与文学批评文体规范的建构。文体规范的生成与确定离不开特定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规约,而《文艺报》在“政论体”的塑造与示范以及具有“唤询”意味的结尾处理等环节建构中彰显出权威主导媒介价值观及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6.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国内就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在真实性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译介苏俄文章为国内论争找到关于真实性理论的合法权威根据,进一步使国内认可真实性问题。在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构筑知识背景,引导国内的论争朝着五十年代文学规范的路子上发展。20世纪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批评"主题场域"的建构关联紧密。借助文献资料整理,我们能够清晰地描绘和勾勒出《文艺报》建构主题场域的媒介行为轨迹。依托于构架思路,主题场域文化意义分析成为一种可行的策略;意义的文本组织内部具备"多向度"解码和阐释的可能;此外,以"历史回叙"能够激活和发掘主题场域建构中潜隐的因素和意义指涉。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讨书"传递出<文艺报>在作家自我批评领域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造文化认同的历史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50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上所发表的作品,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和反映新的时代的人物。文学批评特别重视对文学的社会批评、思想批评的功能的强调上,相对来说,对审美批评的功能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安徽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因故未能到会,但他对研讨会的召开极为关注并表示支持。会议由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同志主持。到会的既有郑伯农、陆贵山、董学文、涂途、李正忠、徐非光、苟春荣等老一辈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陈飞龙、《文艺报》副主编张陵、《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文化部《艺术年鉴》副主编祝东力等一批中青年学者,《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作者张器友、吴家荣、唐先田等,安徽高校、社科院的部分理论工作者黄书泉、李传玺等也应邀到会。  相似文献   

12.
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美学研究虽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受到了不少的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美学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开始的.那时候《文艺报》发表了朱光潜蔡仪二人相互批评的文章,1953年,吕荧发表了批评蔡仪《新美学》的文章,虽然当时未能引起人们注意,也未展开讨论.但是,在这一崭新的历史阶段应当如何批判过去的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新美学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已摆在我国美学工作者的面前.1956年,朱光潜本人在《文艺报》6月号上发表了《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作了自  相似文献   

13.
扬雄的文学批评具有独特的体系,它建立在易学之上而又有所发展。扬雄《太玄》与《周易》有联系,亦有区别。《周易》主张二要素论,《太玄》主张三要素论。《太玄》的三要素即天地人三要素,乃阴阳二要素加上作为批评主体的人。扬雄突出了人在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作用,并用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的模式,这是扬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而且在这一点上西方各国的文学批评家尚无人能与扬雄相比。扬雄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秉持发展的前进的立场,此可以概括为发展的批评观。扬雄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批评范式:尽可能多地涉道。在《太玄》中,扬雄还建构了四组对偶范畴。  相似文献   

14.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素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3,33(1):57-64
题解类乐府诗著作,是唐代乐诗理论建构与批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其批评史价值主要表现为:注重对本事的释解,并在古乐府创作与理论批评两个方面,均使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以题解的形式,推动了唐代乐府诗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在乐府诗分类、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题解阐释三个方面,对郭茂倩《乐府诗集》产生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西洋杂志文"的办刊理念,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自由批评空间的想象和建构,也预设了一个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但"西洋杂志文"的发展空间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拑制,并未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华人文化诗学:批评的期待》一文中,我们认为:“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提出“华人文化诗学”概念,隐含着的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批评实践的道路是寂寞者之路。《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是郑惠生老师近20年来践行文艺学批评之心血结晶。从中映射出一个文艺学批评之寂寞践行者依稀前行的身影。《文艺学批评实践》包含文艺学批评的方方面面,是国内首部以文艺学及其学者为主要批评对象的学术专著。文艺学批评体系的建构是一条尚未开辟的蛮荒小路,它既需要拓荒者具备文艺学批评实践积累的经验、学养和能力,也需要拓荒者具备第一次吃蜘蛛和螃蟹的勇气与胆识。作为实践,文艺学批评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而作为理论,文艺学批评则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从《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的篇章安排以及全书框架,不难依稀看出文艺学批评体系的轮廓。尽管文艺学批评体系的建构本无路,但路在胸中,路在脚下。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锋作家,其作品具有广泛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选取伍尔夫早期实验性小说《墙上的斑点》,结合语用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墙上的斑点》中各类指示语进行解构,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并验证指示语在意识流小说建构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