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巴比倫的債务奴隶制及其与其他各国債务奴隶制的比較 最能够說明巴比倫奴隶制和緩的,是哈漠拉比法典对于債务奴隶制的规定。兩河流域很早就出現債务奴隶制,烏魯卡基那的改革,就包含有反对債务奴隶制的意义,但这个改革失敗了,債务奴隶制在兩河流域繼續发展。到了巴比倫时代,立法者才又企图限制債务奴隶制。哈漠拉比法典第一一四条載:  相似文献   

2.
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年第 7,8,9期连载了我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随后该刊 2 0 0 0年第 3期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署名任史识的回应文章《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1〕 这两篇意见相左文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 2〕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关注。笔者相信围绕教材编写评论的健康开展 ,对于积极改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努力促进学…  相似文献   

4.
爱国诗人屈原在顷襄王时期,曾被放逐江南。但他在江南的放逐生涯,主要是在哪里度过的?近世的楚辞研究者却有种种不同的猜测。多数人根据汉人的记述,以为屈原的放逐地域,当在江南“沅湘之间”。清人蒋骥却因为《哀郢》提到了“夏浦”、“陵阳”,《涉江》又有“乘鄂渚”之语,而提出了屈原“迁于”安徽池州陵阳一带的新说。这一说法为近人游国恩等先生所承袭,成为屈原生平研究中影响颇广的见解。 我以为汉人去古未远,他们所了解的屈原放逐地域,较之于蒋骥的推测,应该更可信些。所以在数年前写了《驳蒋骥“屈原迁于陵阳”说》一文,对屈原放于“沅湘之间”的意见作了进一步论说,并对蒋骥的见解进行了批评。前不久读到廖化津先生的《屈原东行考》,文中对我的看法多有辩驳。廖化津先生的辩驳,正促进了我对屈原放逐地域的探索,这里愿借着回答他驳难的方式,将我的意见再加申说。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认为哲学思想的起点与目标是庄子的“寥天一”这一最高的境界,这一对哲学性质及中国哲学的看法具有强烈的道家思想的色彩。从这样的角度,方东美对儒家和道家的价值理想的异同做了比较,指出儒家的价值是相对的人文价值,道家的价值是绝对的、宇宙间最高的价值。方东美以《尚书》和《周易》阐解原始儒家,缺乏史料的根据,是对原始儒家精神的一种曲解,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儒家精神置换了历史中的原始儒家精神。现代新儒家有其特殊的含义,有其强烈的道统色彩,所以把方东美视为现代新儒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十一月以来,全国各地杂志,发表文章讨论当前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性质以及如何从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看法都有分岐。我们把各种不同意见综述如下,供同志们在学习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文件时的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7.
8.
李凯 《船山学刊》2016,(3):72-82
中国哲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周公敬德"到"诸子蜂起"、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道教兴起与佛学东来、西学东渐与中西会通。中国哲学有儒、释、道三大主流。其中,儒家哲学由孔子奠基,孟子和荀子等从不同方向上予以推进;道家哲学由老子肇端,庄子和黄老学派等选取不同角度加以发挥;佛教虽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教,但在传入中国后,在修行方法和言说方式上进行了革新;儒、释、道在相互竞争中相互借鉴,于是,一些重要哲人如孟子的影响不仅及于本学派,其哲学精华亦被其它学派广泛吸取。与西方的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以及创新模式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黄安年 《学术界》2001,(1):140-151
(三 )  限于篇幅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不涉及任文提出五方面问题的学术是非 ,只就任文的某些高论稍加评论。1.任文的“要不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观任文批评笔者对“中国的国情”“不一定十分了解”。任文的“国情”观究竟是什么 ?我们只能从任文这部分举例的立论来判断。第一 ,任文“国情”观第一段为“教科书的相对的‘滞后性’”辩护。笔者不主张把“符合中国的国情”当做一个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任文在解释“滞后性”时还和教材的“稳定性”划等号。把保持学术观点的“稳定性”和“教科书不可能年年改动”相等同。这样不仅不适当的学…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建筑学界和自然辩证法学界、国土经济学界、农业经济学界以及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如城市规划局、城乡环保部等在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时,都从不同角度,探索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问题,城镇建设问题,工农业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力的安排问题。如何发挥我国中小城市的作用?我国农村集镇的建设模式如何?如何解决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这样一些相互交错的综合性问题,相关的学科有必要继续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冀能得出明确的一致性结论,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推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拟在山东省威海市和烟台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陆学艺先生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由来和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核心是“农业”问题,而不是“农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改革进程中农业问题带来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路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指导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农业的功能,把农业变成亮丽的经济增长点,重建村庄的公共生活。城市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选择渐进和稳定的路径。我们应积极探索这条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叶:上一场讨论中你问到:效用主义的解释范围到底有没有边界?信仰行为是在这一解释范围内呢?还是超出了效用主义可以解释的范围?任何理论都是有限范围的理论,如果承认这一判断,我们也应当为效用理论及广义效用理论划界。现在,让我们顺着你的问题继续讨论。 首先,“效用主义”的边界是否可以确定在人在自主、自为条件下的“目的性行为”的范围内?因为,这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在给定偏好前提下的)“自我意志的自由选择”,而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界的老前辈于光远同志在最近发表的《关于“社会所有制”》一文的结尾说:他对社会所有制的探索已有十多年,“现在可以有把握地下某些判断,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是一个迄今没有展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象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研究,还需要靠大家来讨论。”①那么,于老在文中对社会所有制下了哪些判断,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于老的基本判断如下:a、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所有(社会所有不等于公有);b、社会所有制包括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社会所有制;c、作为所有者的社会必须是实体。于老提出的基本问题有:a、社会所有制中的所有者同其他公有制中的所有者的区别究竟何在?b、在社会所有制的范围中是否包括马克思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就以下两个问题同赵蔚杨先生商榷:第一,阿注婚和母系家庭渊源于永宁纳西古代母系制还是近数百年产生的;第二,这种婚姻家庭形态是由于社会诸合力的作用才得以保存下来,还是喇嘛教传入的产物。作者认为,阿注婚和母系家庭源于古代的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公社解体后,它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里。作者不同意将喇嘛教的传入作为阿注婚和母系家庭产生的原因,这是因为:1.永宁的喇嘛教既有黄教派,又有白教派,喇嘛并非只能找阿注而不能娶妻;2.不存在喇嘛教造成性比例失调,导致阿注婚和母系家庭产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发表了拙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拙文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加以坚持,但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叙述方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加以改变。"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该获得与当今时代条件相匹配的、新的叙述方式。"①  相似文献   

16.
历史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无可代替的,对它的任务的任何低估或漠视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恩格斯在评论托·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宣称:“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蒙: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重视历史。”培根则在历数了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人的素质的提高——重大意义后,确认读史使人明智。事实如此。历史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揭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上海社联成立四十周年欣然题词:“发挥社联作用,繁荣社会科学。”此后不久,经中央领导审阅同意,又在《学术月刊》公开发表了1988年10月24日,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题目是《充分发挥社联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解放日报》、《文汇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分别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关于古乐谱解读的若干问题》和《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两篇论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唐乐谱中声辞配合的关系。首先通过姜白石歌谱和林谦三译谱的比较 ,认为在词的前后片旋律对应的同时 ,考虑划分节奏段落的大鼓拍号和词句顿逗的对应 ,是林谱与姜谱配词相符的两个基本点。姜谱可以作为研究唐乐谱配词的参照根据 ,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是均等节拍。其次通过日本唐乐谱和敦煌谱的比较 ,发现敦煌谱的“、”号释为日本唐乐的返拨手法 ,和宋乐的“反”号有相通之处 ;指出把敦煌谱的“□”号看成“相当于现代乐谱的小节线” ,是对唐乐谱音乐结构的误解 ;并且论证了唐乐谱旋律段落与节奏段落不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全国史学界对曹操问题的讨论,本刊1959年第四期曾作了一次综述。最近两三个月来各地报刊又发表了几十篇讨论曹操问题的文章,绝大多数肯定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争论主要是集中在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曹操的屯田政策问题、曹操是否是民族英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为了便于读者对曹操问题讨论的参考,将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撮要予以综述: 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在曹操与黄巾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反对郭老论点,一是基本上同意郭老论点。比较多的人不同意他的“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以及“把黄巾进行组织化”的论点。如罗耀九指出: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希望有属于  相似文献   

20.
黎虎 《文史哲》2020,(1):46-76+165-166
权力的掌控与人力(人口)的掌控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变的两个关键,故破解中国古史分期之谜和正确认识古代社会性质,必须由此切入。权力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高踞于社会任何群体、阶级、集团之上,直接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和社会的性质,因此掌控了权力就掌控了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而权力之所以能够发生上述作用而显得法力无边,其关键和首要条件又在于掌控了人力,人力掌控实为权力之源之本。据此剖析中国古代历史,则先后经历了"无君群聚"社会(太古至夏以前)、"王权众庶"社会(夏商西周至战国时期)和"皇权吏民"社会(秦至清)三个时代。第一时代经历了"兽群""姓群""氏群"三个阶段,既为历史文献、文字学所说明,亦为近代考古成果所证明。王权与"众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为第二时代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主要矛盾关系;皇权与"吏民"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第三时代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主要矛盾关系,尽管地主(由"皇权地主"与"吏民地主"构成)与农民关系也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矛盾之一,但不可能超越"吏民"与皇权矛盾关系而成为主要矛盾。从第二时代到第三时代,权力掌控从专制集权多元性、层级性、分散性的相对掌控,到专制集权一元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