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概念常常呈现出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这本质上是一种隐喻性特征。以“风骨”为例,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创作和批评中的言意关系两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这一特质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心论点是“风骨即精神”。“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上承文体下启笔法的核心概念,在范畴内涵上强调精、气、神的三位一体,风由气始,气由精生,而骨又是藏精之府,所以“风骨”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精神”的本义指归,而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若即若离关系又赋予“风骨”幽愤与超逸、写实与虚灵的共生内涵,构成刚柔和谐的审美理想。本文在综述和梳理“风骨”范畴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评析“刚健”说的片面性,还原其“劲秀”的精神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领域,对于这一研究对象的历史形态、内涵特点、社会文化价值等做理论概括和深入阐释,必须确立适用于它的基本理论范畴,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应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紧密结合,在“史”“论”结合的研究模式中确立基本的理论范畴,譬如在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流变史的基础上,确立其基本性质,阐释其社会、文化、审美内涵,研究其社会文化功能等.在研究中要注意将“还原”与“阐释”相结合,而综合性的话语分析、参今鉴古、多重证据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与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对很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它们很好地概括了古人力求完粹,高不伤肤、雅不落巧的的创作追求,适切地传达了后经典时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学经验与审美趣尚。其中,老指作品体调风格的老熟与老成,嫩指字句声色的俊美细腻乃或庸腐华伪。老的外在征象是平淡朴拙,但也与绮艳壮丽有关,是为用雅为老,它的取得端赖人心的完养与阅历的积累;嫩固然被认为是文中一格,但其正面的运用更主要在戏曲小说批评。至于两者意义在宋代得到集中诠解,大抵与其时特殊的世相人心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殊文学趣尚有关。特别是老所挟带的幽邃意旨,所征象的精神世界,连同所含蕴的文学创作的成熟丰秀之美,都与宋世存在对应关系,并对明清两代文学批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在"方法热"、"方法"观念的影响和启示下,古代文论研究界对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古今问题所引申而来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将古代文论研究推向了对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走向的思考.对方法的反思体现了这一时期古代文论学科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6.
范畴既有静态性也有动态性,传统的语言范畴研究虽有一定范式,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只关注范畴的构建,而严重忽略范畴是具有动态性的。在语言范畴下研究“语义”的动态性,可为范畴的动态性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也能使语言范畴研究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文章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从类型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其语义内涵、语义功能的变化等,说明语言范畴的动态变化也呈现一定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7.
燕赵风骨,是燕赵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并传承至今的精神气质与独特品行。这种风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两千多年,华夏大地历经各种变迁,然而扎根于燕赵大地的“风骨”却一直延续、熠熠生辉。近代中国危机四伏,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救国存亡。这个时期的燕赵文人书家,表现出独特的风骨。其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反抗、忧国忧民、安稳社稷;其书法,用笔刚健、结构严谨、章法端庄。燕赵风骨是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国文人的风骨,是真正的华夏风骨。这种风骨,为当今文人的品行和文艺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一定意义上,美学的展开就是审美范畴的展开.在基于还原论的传统美学的视野中,悲范畴是一个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或类型,强调以合理的分割和严格的区分来实现对悲的诠释.在复杂性视野下,悲范畴由构成转向生成,从存在走向演化."悲"不再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构成现象,而是诸要素间复杂交织与相互作用导致审美体验经层次跨越后的涌现.文章认为,复杂性视野应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引入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的形象和面貌是由诸多批评者的批评行为和批评文字构成的,在为文学批评把脉,为其诊断病情、寻找病根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笼而统之和以偏概全。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不同地域、不同批评群体、不同批评者身上时,我们的诊断结果和开出的药方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以辽宁为范围谈文学批评,不是我们有狭隘的地域情结,而是因为文学批评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性问题。三十多年来,辽宁的文学批评表现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实绩,但是,与全国文学批评整体相比,总的说来,还略显沉寂、保守,批评成员间沟通、联合、协同发展的程度不够。辽宁文学批评要树立声音嘹亮、势头强劲、影响广泛的鲜活形象,既有赖于我们对全国乃至世界性热点、焦点文艺问题的关注热情和言说能力,也有赖于我们开掘新的话题、形成自己的群体、营造自己的特色和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深受理学精神的熏陶,极为重视个体道德生命的完善,绝不苟且行世.鲁迅晚年连续写了七论"文人相轻",意味着他在精神归属上由早年赞赏的异邦新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回归.鲁迅无疑是"文人"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建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诗文评传统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朱自清称之为"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朱自清主张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清理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认清其理论性质,梳理其理论系统,但也认为,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应该不忘中国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要还原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范畴及其历史脉络,用中国的理论间架来论述中国文学批评,而不用西方间架。他的《诗言志辨》等著作正体现了借鉴西方与本来面目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语言学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词类去范畴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动词为研究对象,尝试在经典范畴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此类语言现象,旨在为研究词类去范畴化的本质属性提供新的视角,加深对词类去范畴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学界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文艺理论界就一直通过艰苦的译介与努力的传播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它对中国文情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断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和理论应用的时间转换;与此同时,还基于对文艺实践的深度追问,对文艺理论的批判性改造,不断践行文艺实践及其理论探讨的历史性反思,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发展进程的描述或历史分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总结、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建设性意见、“民族化”研究、毛泽东文艺批评研究以及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进程的关系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实绩,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学界反思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对中国数代学人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动态历史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建构当代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同,把文学、文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缺少文学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论对范畴的界说,基本上都采用了描述的方式.这是由于以儒道为主流的先秦哲学思想认为,具体现象背后抽象的本质不可能直接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述.于是,就对各种抽象的哲学范畴通过以感性的"象"来描述从而对其加以界说.而初期文论的范畴就源于哲学,这样也就造就了文论范畴的描述性界说范式.而这种范式一旦形成,由于形式本身发展的独立性,也就把后来文论范畴的界说方式规定成了这种描述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最早是作为一个画论范畴由五代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图真",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借用"真"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他们用"真"来要求小说情节合乎生活情理;用"真"来要求小说人物典型鲜活;用"真"来要求小说细节缜密合乎逻辑,从而使"真"这一范畴演变成一个小说艺术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时间范畴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时间观念细分为时体范畴和时间系统两部分;时体范畴是一个语义范畴,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或语法手段来表达;对先秦汉语的时间范畴研究应以时体范畴研究为重点,研究中应当对语料进行区分,采取以时体范畴统摄时体表达手段的做法,对时体表达手段的研究应当定其性,别其异,释其理,并最终建立一个能概括先秦汉语时体范畴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多以时间为线索对过去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以体现撰史者的社会立场、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在新世纪的文论生态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应突破传统的著述体例,借鉴雷蒙·威廉斯开创的以阐释核心术语来反思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词批评”的研究范式,以理性思考学科性质为始基、以对学科发展的全景扫描为门径、以勾稽爬梳关键词为中轴来探索以关键词为纲重新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论精髓和逻辑演进脉络,从而促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其范畴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建设探索,可以通过思政元素从点到面对接融合的升级改造,促进古代文学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更加有效地结合。以爱国主义“抗争与牺牲”信念为指引实现内涵式发展,梳理分析古代文学史教学实践代表性例证,可以促进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目标。同时,也可以为相关专业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