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引发中外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经历问题认定、政策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等环节,最终归于终结。作为一项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在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政策监控及政策评估,对于探究政策效果及影响,正确决定政策去向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下,采用政策评估的科学逻辑及系统方法对生育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评估,并从当今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探究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政策调整及改进的建议。本文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已实现,中国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环境,统筹考虑政策调整、有序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正当适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人口动力系统的人口发展方程,通过对不同方案1972~2000年间人口变动的模拟比较,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28年间中国累计少出生人口在2.64亿~3.20亿之间,总人口累计少增加2.31亿~2.99亿。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最小贡献为57.88%,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贡献了61.2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总的劳动负担得到减轻,使20世纪末21世纪初迎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人力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选择的良好人口环境和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3.
朱秀杰 《西北人口》2010,31(1):8-12,16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在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梳理、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刘爽  朱宇  郑澜 《人口研究》2016,(6):99-110
文章基于全球视角,利用联合国等机构发布的人口政策及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数据,阐述国际社会人口调控与政策干预的总体变化趋势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思考,发现:近30多年来,在人口增长、生育水平、老龄化、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以及国内乡-城迁移等人口政策的各个领域,全球采取不干预立场的国家数量和比例均在大幅下降,人口干预是世界性的时代潮流.全球超过90%的国家或地区都在践行计划生育,展现出这项实践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强大生命力.生殖健康促进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传统计划生育实践.建议中国的计划生育在人口政策等基本概念的区分、整合服务、“外围”政策支撑以及发挥社会组织“实体性”作用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江苏是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地区,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老年型社会的加速来临,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问题日益被提上重要日程。文章在阐述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在全社会养老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面临的突出矛盾,并提出了江苏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总是力图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中国,对人口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既是基于主体(政策主体)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把握,亦合乎主体自身的目的、理想和需要。实行计划生育以合规律性为前提,且凝结着人的内在尺度的一种指向未来的价值选择,它是合理的和“应当”的。问题在于,这种普遍的合理性应以怎样的方式具体实现?在生育控制的具体工作中,应如何贯彻计划生育的总体价值目标,使生育控制与保护妇女权益达到最高程度的统一?在这一层面上,问题之一发生在一些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于学军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1-7,31-33
在过去的30年间,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男女平等与改革开放几大基本国策相伴而行,互相促进,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稳定本国和世界人口发展,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随着中国人口、社会、经济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出生性别比失衡与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世青 《西北人口》2008,29(6):69-73,78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不进行治理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目前采取的一些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等。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产生改观,但要实现全社会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需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弃男孩为首选的生育偏好。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形成应从社会政策入手和进行调节。根据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同的个体和社会需求.依靠教育政策、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及退休政策等具体的社会政策对女性和独女户家庭进行关爱和倾斜.通过利益导向创设出生女有福气的生育观和“关爱女孩、尊重女性”的性别价值现。在实施社会政策时,应发挥各项社会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各项社会政策之间应该具有联动性和协调性。此即是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绝对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一孩政策",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当前的全面二孩政策既解决了"一孩政策"约束下的生育不公平,又避免了"多孩政策"带来的人口质量问题,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甚至即将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背景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内六个地区的二孩政策生育实践,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的当务之急,不应仅停留在全面放开二孩,也不应全面放开生育,而是要全面鼓励二孩,即对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不惩罚,对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进行奖励。这样的生育政策既符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渐进调试,稳中求变"的发展路径,也有利于促进生育公平和人口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以计划生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授利、造福、方便于民的普惠性惠民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但惠民政策的政策过程不尽完善,以致若干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利于基本国策执行的导向。这其中尤以计划生育政策受到的影响最突出。文章列举若干惠民政策,总结其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从政策过程理论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制度成因:未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以致"国家义务部门化",基本国策的主要执行部门在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参与力度不够。在借鉴国内外惠民政策协调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以"国策上位、区别优惠"为特征的基本国策协调机制,从惠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各个方面强化基本国策主要执行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