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中有十种是描写士妓之恋的 ,与唐宋作品相比 ,这类剧作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创作主旨 ,在于借助士妓爱恋过程中的沟沟坎坎 ,表达自己的人生设计、价值观念及道德褒贬 ,抒发强烈的郁懑情怀。但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元代文人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造成了他们意识与身份的分裂 :身处“小传统”的圈子 ,周身流淌的却是“大传统”血液 ,用“小传统”文化的形式宣扬“大传统”文化的意识 ,使他们最终也没有实现对“小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及思想上对“大传统”文化的超越 ,这不能不说是一代文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追求上,元代散曲与唐代以来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明显不同,由蕴藉委婉变为张扬的“豪辣浩烂”.具体而言,元代散曲在审美倾向上崇尚直率的向外扩张,在风格上追求不拘传统的自由随性,在意识表达上强调现世享受的极情尽致.从元代散曲审美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更明确地看出元人对于中国传统崇雅审美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杂剧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他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受到了广泛赞誉。但是,从女性阅读策略的角度来看,这些女性形象在实质上都是被古代封建男权文化规范了的性别角色,她们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也必须借助男性的力量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4.
元代庾天锡的杂剧今已全部失传,本文首先考订了其<秋夜凌波梦>一剧之本事,认为它出自<逸史>之"凌波女";同时阐述了庾天锡的其他剧作内容,归纳总结出这些剧作的取材特点,并说明这种取材特点印证了我们对<秋夜凌波梦>等剧的考订.  相似文献   

5.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6.
陈建华 《东岳论丛》2003,24(2):119-122
明清杂剧是继元杂剧后又一个杂剧的创作高潮。比较元杂剧它大大的高雅化了。主要表现在 :题材上征实尚史 ,多写文人的情感和感情 ;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比较高 ,思想性格高雅化 ;思想上 ,在对社会的批评中表现出文人的理性思考 ,也表现了对生活的哲理化的思考 ;剧作以流露文人的怀才不遇、沧桑兴亡、闲情逸趣和风流浅薄的情趣为主。  相似文献   

7.
卢世华 《殷都学刊》2008,29(2):86-91
元代平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小说,其故事内容传承自讲史,出于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需要,讲史、平话选取战乱时代的历史故事为写作对象,夸张地写作人物的奇貌奇术,营造诡异的氛围,在开篇、过渡和高潮等故事结构上营造惊心动魄的气氛。由于获得了受众的欢迎,平话在元代书市上得到了成功,也因此带上民间本色。其后的中国历史小说都在平话奠定的传奇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8.
李叔同的审美教育观 ,主要体现在以“艺德”为宗旨 ,以自然修生、艺术陶冶为“成人之德”的养成途径。本文从道德修养与艺术学习、大自然与人格养成、音乐艺术与心性陶冶几个方面 ,对李叔同的文艺审美教育观作了细致的分析、阐发。指出其审美教育观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孔子及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但又不拘泥于此。由此形成的“人文教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存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远继唐代的讲经、变文,近承宋代的说经、说参请,以独特的戏剧艺术表演参禅悟道,教化大众.由相关剧作,可以见出宋代说参请的直接影响;元代的佛教剧也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研究宋代说参请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山东明清两代杂剧承继元杂剧余绪,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特征,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明代杂剧在山东一度消沉,但也不乏闪光点,思想内容上凸现出反封建意识,艺术上更趋完美。清代杂剧在山东又显繁盛,其流变更加多彩。在思想内容上,儒家道统思想鲜明,人文气息浓郁;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文体精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予以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倾向,总结其艺术趣尚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一、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叛;三、对声色之好的超越;四、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五、戏剧冲突的巧妙设置;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卢世华 《阴山学刊》2006,19(3):27-32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间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堃 《理论界》2014,(11):143-146
作为近世文学萌发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作品中当然不乏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渲染,女性形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强烈的依附性人格无法使其承担太多重负,元杂剧作家们在她们身上和相关作品中努力试图的,只是在正统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近世性复杂特征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发展繁荣,与文学和商业的密切结合息息相关。杂剧演出市场的兴盛,是杂剧创作繁荣的显性结果,也是促进其大力发展的强劲动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改变了文学家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当杂剧创作成为艺术演出市场链条中最重要环节时,杂剧作家有了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在赢得经济自由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心灵解放与人格独立,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凸显。杂剧作家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新面貌,对作家地位和文学功能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喜剧不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喜剧人物基本的审美特征为以丑显美、炫丑为美。喜剧创作的重点是着眼于“假”,通过人物假的表演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真,从而揭示生活的底蕴,创造出特定的喜剧效果。而欣赏主体正是在对对象的以丑为美、炫丑为美的嘲笑和批判中自我观照、自我检查,完善自我人格;或批判否定对象并在对象的直观形式中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藏西夏文献》辑录元代刻印的西夏文佛经21种,其中7种经首均有一组版画,有人物、护法神尊像及装饰图案等,题材大体分为情节性和非情节性两类。情节性题材版画有说法图、经变图、佛史图等;非情节性题材版画有人物尊像图及装饰图等,如佛像、护法像、上师像、云、龙、莲花、卷荷叶、莲蓬、节竹、菩提树、波浪形卷草图案等。这些版画题材丰富,人物造型多样,布局新颖,图案装饰风格独特,所反映出共同的艺术特征,是对西夏文化的继承、对中原传统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吸收和交融,具有明显的时代艺术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大一统的元朝对各种宗教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包容并蓄、传承发扬光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唐代开元前期 ,政界、文坛的双重领袖张说 ,走在时代前列 ,引领文学潮流。重气尚奇是其最具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 ,意高、气盛、文奇是其散文鲜明的审美特征。他筚路蓝缕 ,革六朝之积弊 ,开一代之新风 ,在唐代散文史上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素质教育的特征。作者通过对素质教育要义的分析,挖掘其审美内蕴,并在探寻这一内蕴存在根据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审美特征的外部表现作了概括。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其和谐特质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因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这一内蕴存在的根据便是人的爱美天性和时代对美的呼唤。因此,素质教育模式一开始就从教育目的、途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审美特征。它给予的启示是:应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