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形势下,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各种方式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本质与规律的揭示,马克思研究理论是为了指导人类变革现实,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是为指导无产阶级认清自身的历史地位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主要的是一种变革世界的方法。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反腐倡廉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谭辉旭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邓小平不但继承了由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而且他根据20世纪末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批判的方法论原则经过了现象学、价值学和人道化三个环节,其嫁接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内蕴的开掘,其日常生活价值学重估实为日常生存本体论,这就颠倒了历史唯物主义四种社会再生产的内在逻辑,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其逻辑必然走向了日常生活革命的人道化。反思批判其方法论原则对深化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新形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打开了思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应该包括本体论追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统一。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表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建设的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经济思想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独立自主等三部分内容。毛泽东经济思想方法论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上。本文对这一方法论的形成过程与操作走向作了初步探讨,对这一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角度作了初步概括。文中还阐释了在当前研究这一方法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一种道德的教化;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以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为己任,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是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内在灵魂。将“廉荣贪耻”内化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形成一种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觉行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这就是廉政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并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造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判断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处发展阶段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选择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正确指导。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历史发展主体的价值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始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人民至上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价值问题,通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方法论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论体系从来不是一种终极的固定公式,而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但它具有真理的硬核和价值的旨归。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历史唯物主义予以重构,是把解释学的方法批判性地建构现代交往理性,因而是文化主义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是一部宣泄性描写的低俗小说,在其丰富的蕴涵中,潜隐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主题,即小说表现了人与自身统一的精神生态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人与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态观。无疑,小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证两个必然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论述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论述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在向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转变,对此,我们运用马恩生态思想为指导来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关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方可图之。为此,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面宽线长、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从调查研究、进言献策,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诸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当前腐败的表现、特点和危害,可以看出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之一。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说明反腐败斗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政治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有效途径和评价标准。有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原则、视角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加强廉政思想道德教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的工作力度,依法保障党员和公民权利,特别是要保护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整个社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阐释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对策,以期在科学发展中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16.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理论要走向成熟都必须通过批判找到它的理论界限,任何一种理论当它被泛化时都需要通过批判彰显其理论的精神。以实践开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范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根据亚里士多德范畴分类的方法,可以把事物分为实体、实体属性两类,由此可从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与理论、实践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四个方面对实践进行反思。个体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始点和本源,集体实践、阶级实践最终都可归结于个体实践,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和实践可以有相同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对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实践智慧与实践活动相互吁求,实践智慧指向本然的真,但理论理性却没能达到本然的真,由此导致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的对立;人是自然存在物和人是在世存在使人的实践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性,而人的行为和意志的相反倾向性则使这一问题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