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这很容易成为共识。因此,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倡导包容性增长需去经济增长的GDP化;践行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强化包容性增长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包容性增长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包容性增长需要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是不能解决沉积已久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探索出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时,"包容性增长"成为此次会议热议的话题。这一新提法的提出并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大多数人。本文主要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理解入手,进一步对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国之间的国民收入差异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这是经济学家所思考到的最基本问题。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缺少丰富的精确的数据来比较各国间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试图从经验分析的角度,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阐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包容性增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并能体现时代特征。“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理念的最新诠释,既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蕴含的“增长”与“公平”要义紧密相关。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分位数回归和双重差分模型等多种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包容性增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提升均对经济包容性增长具有正向推动效应,但数字排斥等现象的存在致使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并未对经济包容性增长产生影响。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会因规模效应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创新创业能力异质性。经济增长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房地产行业频频爆发的征地拆迁冲突、屡禁不止的官员腐败及存在已久的房价过高问题,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寻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及相关官员强势介入房  相似文献   

8.
研究指出,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能够实现员工、顾客、供应商、销售商等多方共赢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应从社会责任、价值机制、员工创造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并提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理念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学会运用创新的财务管理进行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和相关部门在认识上的偏差及执行力度、管理上的欠缺,造成其供应过程问题重重,以至于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存废存在 较大争议.从和谐社会及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审视,经济适用房制度有助于中低收入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消除住房权利贫困、充当社会稳定器,因此不能因噎废食,应进一步完善其制度设计,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缘起贫富分化,要义是公平参与、共享成果;现实困境是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对立明显,环境破坏严重,幸福指数低迷,社会情绪愤懑;根源在于干部考核机制异化,表征是价值目标迷失,GDP崇拜盛行,丢弃社会正义,忽视民生保障;健全干部考核机制的逻辑机理应是彰显增长的共富性,凸现政府的正义性,增强考核的人民性;实践取向是提升幸福指数,注重财富分配,发展社会事业,实行人民评判。  相似文献   

12.
探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应用Cobb-Douglas函数建立县域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量化模型,以两个发达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作为样本对研究的量化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说明该模型的应用方法及其有效性,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就如何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依据转轨时期国家制度变迁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可以把县域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时期:启动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我国制度变迁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历程表明,县域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正负效应决定着县域经济增长的快慢,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变迁是以中央政府为供给主体的产权制度、财税金融制度的变迁。为此,要在顺应国家制度变迁的前提下,主动进行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县域经济增长的交易成本,形成有效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加快县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资源的丰富程度及资源结构的优化度直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长期增长。立足我国县域社会和人文资源稀缺、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的现状,突破路径依赖寻求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培育和整合社会人文资源以及实施竞争优势战略,是优化县域资源结构、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确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形式,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炼和升华。它是确保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助于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它强调必要经济增长速度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的“质”的统一、人民群众享有权利的实质性增长、社会建设的多维度展开、和平与发展、参与与共享的国际诉求。“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它正在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生成和逻辑展开,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世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特征与时代主题的反映,又是解决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路,它准确地切中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验经济即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旅游是体验经济的重要行业,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和需求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要从主题的创意、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体验服务的打造、体验营销的实施、体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全省GDP近70 % ,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河南全省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强省必须强县,河南省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县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优势狠抓特色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 2 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公有制分享经济观这一贯彻始终的主导性经济观念。它内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本质 ,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改革思路。 70年代末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 ,是公有制分享经济观的第一个来源。 80年代初城市集体企业的“除本分成制”改革 ,是公有制分享经济观的第二个来源。两者一脉相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公有制分享经济观的实现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经济本性的复归。相反 ,日益形成的雇佣劳动及其观念的普遍化 ,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保障、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为农民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的文化认同,促进农民企业家自身能力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使我国整体经济腾飞 ,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正是从县域这个特定的角度 ,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并阐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