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位先生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 ,共同开创了语法时期 ,吕氏《中国文法要略》(《要略》) ,王氏《中国语法纲要》(《纲要》、《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理论》) ,高氏《汉语语法论》(《语法论》)便是其间的代表作。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一文指出 :“吕、王二氏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两部著作 (笔者按 :是指吕氏《要略》和王氏《语法》)几乎是同时出版的 ,同工异曲 ,各有千秋。”而高氏的语法体系同样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一直产生着深远…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二月,四十多年前初版的《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以下简称《论丛》,凡引自本书者只注明页码或篇名),列入《汉语语法丛书》的第六种再版了。为此书的再版,胡裕树先生特地写了《重印〈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指出今天重印这本讨论集子,“是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作用的”。它的重印,应该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并恰当评估它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因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集体讨论语法问题的集子,它不只首创了集体讨论的风气,而且注重语言理论同汉语实际的结合。自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著作相继出版以来,不少学者都先后意识到,拿国外语法学解释汉语语法事实确实有不够自然之处。二十年代以后,语法学家纷纷  相似文献   

3.
拟声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又名象声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产生历史较早,出现频率较高,具有奉富的表现力而独具特色的一类。但自我国最早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1898年)问世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未被语法学界注意。最早注意到拟声词这种现象的是王力先生,他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中没有把它看作词的一类,而称“拟声法”。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首次提出“象声词”这个术语,从此,拟声词作为一个词类,开始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五十年代曾在语文刊物上展开过小规模的讨论,任铭善在《语文短札》(语文学习》1956.7)上答教师问,把象声词看作“象人声的词”引起争论,有一定影响。六七十年代拟声词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再次引起语言工作者的关注,八十年代初耿二玲,马天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明确主张拟声词应独立一类。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刊载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第一次把拟声词当作独立的词类写进了教学语法。从此,教学语法的词类大族中又添了新的一员。198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耿二玲的《汉语拟声词》一书是我国第  相似文献   

4.
自《马氏文通》起,汉语语法研究就有“削足适履”的毛病;汉英语法比较研究看来更容易犯这种毛病:不但削汉语之足以适英语之履,还往往削英语之足以适汉语之履。这在任学良同志的《汉英比较语法》(以下简称《汉英》,引文只标页码)一书中表现尤为突出。王力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指出:“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其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着重号原有)蔡文萦同志也说:“对比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两种语言的异同,特别是相异之处。”(着  相似文献   

5.
1988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出版90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下简称《读本》)特别是其中的“句读”论,想根据一些新的体会再论证一下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的这一主张。笔者1982—1984年几篇文章(《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试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从汉语动词特点谈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再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  相似文献   

6.
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一书 ,已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 2 0 0 2年 9月出版 ,根据我对此书的了解 ,它的问世 ,将引起学界之注意。对此 ,我深信不疑。古代通俗小说 ,历宋元而至晚清 ,约及千载 ,作品浩如烟海 ,影响极为深远 ,故为学界所重视。特别是现代以来 ,有关小说史、小说论文集、小说专书研究之论著 ,先后已有多种问世 ,作出了很大成绩。相比之下 ,小说俗语辞书之编撰 ,则起步较晚。如果把性质相近的戏曲俗语辞书计算在内 ,当以上世纪四十年代徐嘉瑞先生的《金元戏曲方言考》为先 ,惜仅六百余条。五十年代 ,则有朱居易先生的《…  相似文献   

7.
汉语词类的研究,是我国语法学界用力最多的问题之一。王力先生在四十年代时说:“这二三十年来,中国语法学家所争论的全是词的分类问题和术语问题。”五十年代初期,语法学界又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几十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汉语词类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试图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展望,总结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尚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前置宾语”之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九二四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著者黎锦熙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一说法,此后许多著名语法学家都表示赞同。一九五六年,《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也采用了这种主张,不过,缩小了所指的范围。为阐述“暂拟系统”而编写的《语法和语法教学》一书中有一篇《宾语的位置》,专就“前  相似文献   

9.
1898年,中国暴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就在这一年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出版了,它标志着我国汉语语法学的诞生.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而从此一系列旨在研究白话文语法的论著不断出现,到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就标志着我国  相似文献   

10.
心理语言学与暗示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当时就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Psychological linguisics)、“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linguislic psychoogy)等术语。但是直到70年代才形成它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病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的新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宾(Slobin)1971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英国伦敦大学格雷思(Greene)在1972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德国恩格尔坎普(Engelkamp)1974年出版中《心理语言学》。斯  相似文献   

11.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马洪海博士的《汉语框架语义研究》一书,于201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是伴随着汉语语法研究而产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和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同样长的历史。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虽然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字形耳。”①但是他毕竟是一位注重语言事实的学者,他在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内,还是找到了不少汉语语法的特点,他认为:夫华之点划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文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  相似文献   

13.
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它是以话题居首要地位的语言(topicpromintnt language)。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必须摆脱对西方语法学间架的依赖,根据汉语语法特征作探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语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随着西方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等新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不少语法学者感到汉语语法研究正孕育着新路子,也试图对汉语语法学体系作新探索,以使之更科学、合理和实用。《中国语文》从1981年第2期到1982年第3期关于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1981年在哈尔滨召开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朱林清教授是我国较早致力于汉语语法研究史研究的学者之一。四十年来,朱先生专力于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又潜心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从1977年开始,他就开设了语法学史课程,撰写了近三十万字的讲义,至1987年,数易其稿,完成了约三十七万字的(汉语语法研究史}的写作工作。1991年6月,此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付样出版,是我国语法学史开山作之一。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作为重点学术成果被收入由首席顾问吕叔湘、主编李行健编辑的1993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年〉》并以…  相似文献   

15.
复句形式,是讲汉语语法时使用的术语。使用的人多,对它给予解释的人少。笔者查阅过《辞海·语言文字分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①均未收录。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在使用“复句形式”这一术语时,下定义的不多。在查阅中,看到下面三例有关“复句形式”的说...  相似文献   

16.
我馆所藏明郭■编、明万历年间刻《粤大记》三十二卷(暂缺卷一),为国内孤本。此书收资料颇富,尤以人物资料为多。其中许多资料为道光《广东通志》和两广不少县志所引用。因此,此书在广东文献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周连宽先生誉之为“岭南文献之瑰宝”,亦不为过。但此书流传不广,除我馆之外,国外唯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有一部。故使用它的人不多,全面研究它的人就更少了,因而世人对书中讹误之处了解甚少。据我馆有关同志初步整理、校勘,发现书中讹误颇为不少。有年代、年号之误,如误“贞观十年”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句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法体系的面貌。正因为如此,在修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的讨论中,人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在句子的分析方法上。对《暂拟》所采用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全盘肯定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肯定否定兼者有之。经过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以下简称《说明和要点》终于诞生了。它是未来的《教学语法试行方案(普通教育阶段适用)》(以下简称《试行方案》)的基本依据。《说明和要点》吸取了前一阶段讨论中的一些好意见,吸取了近年来比较成熟的新的研究成果,在《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出版的一些有关汉语语法的书,大都比较注重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对帮助读者提高表达能力,纠正病句,有很大作用。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多年没有认真开展语法理论的研究,有些书沿用传统的汉语语法体系,在说明某些语法概念方面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含混不清的现象,这在句子成分和词组结构的分析方面表  相似文献   

19.
语素这个词是从英语“morpheme”翻译过来的.这一术语虽然是三十年代结构主义者提出来的,但语素在语言之中这一事实,决不是二十世纪才有的,而是从语言一产生就存在的.汉语语素也同汉语一起相伴而行,只不过以前没有使用这一术语而已.在我国探讨汉语语素比较多并且讨论得相当详尽的,应该首推吕叔湘先生.1981年7月在“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在中学教学语法里增加语素的内容.1984年2月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简称《系统提要》),首先讲述了语素的问题.这期间有些语言学著作和部分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也都程度不等地讲述了语素的内容.在中学乃至大学的语言教学中引进语素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探讨的问题也不少.下面拟从“语素和语素的识别”、“语素的分类”、“语素的运用和教学”三个方面作些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语言学界从各个角度对象声词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语法提要》)将象声词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简称《暂拟系统》)的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汉语词汇大家族的正式成员,耿二岭《汉浯拟声词》、《汉语拟声词词典》也相继出版。这些似乎都在证明一个事实:象声词的性质已有定论,没必要反反复复讨论了。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象声词研究的部分新成果并未被语法界正式承认合理吸收,许多争论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都容易造成错解和迷茫。一句话,象声词研究仍陷在迷谷之中。 命名:困惑之一 摹拟声音的词,自古有象声字、状声字、状声词、象声词之称;现代多用象声词,兼用摹声词、模声词,目前状声词和模声词已走向消亡;自八十年代始,语法学界侣用拟声词,摹声词只剩遗迹,象声词仍在语言学著述使用中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那么这个概念采用哪个术语好呢?术语的生命在于“信”,即意义的确指性,以避免歧义理解。在此前提下,应求“达雅”(指通俗易懂、外延的周密、内涵的繁富),其中“信”应摆在首位,是必备条件,“达雅”为补充条件,宁缺勿滥;以“信达雅”俱全为佳。也就是说,当同义术语都具有确指性时,“达雅”则上升为确定优劣取舍的因素。象声,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