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与精髓,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分析安徽省民俗文化发现,安徽民俗文化开发保护与传承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不佳,经济产业链未成规模,内外在动力激发不足,接续传承断裂等问题,应结合安徽地区民俗特色及地域文化等进行创新路径的探寻与实践,因材施艺、因地制宜,通过文旅创新融合、开发保护齐头并进、内外在动力双向发力等策略助力乡村民俗文化内外在活力的重新焕发,合理高效利用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徽州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其清代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且底蕴厚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至清代发展到鼎盛,其在保留古老徽州习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内容更加丰富,特征愈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大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徽州民俗文化,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中华科技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传统科学技术既是研究中华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库,又是中华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保留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科学技术,也有自己的独创成果。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传统文明正在消失的边远地区,努力抢救其文化遗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产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的滩头木版年画,在中华大文化和湖湘民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小品年画、农村年画、阳刚年画等特质。  相似文献   

5.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如今这一古老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去年冬至这天.义县文昌宫小学邀请退休老教师一起,弘扬中华民俗文化过冬至。  相似文献   

6.
虽有学者认为巴人有自己的文字,但学界总体却认为巴人及后来的土家族并没有独立的文字,起码是没有成体系的文字。实际上长期以来,土家族都习用汉字,故而其民俗中汉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俗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决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样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本文试图揭示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正在甘肃庆阳,受中华传统香包文化的影响,民间自古有做香包的传统,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当地妇女都会做一种装有香料、绣制精美的香包,让孩子佩戴在身上,以求避邪消灾,长命百岁。受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庆阳一位女性,将这种香包刺绣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将这种传统刺绣工艺品做成品牌,还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国门,飞遍世界,而她自己,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人。她,就是刘兰芳。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开发。旅游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 ,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竞争。新疆旅游业发展过程证明了民俗文化开发的重大意义 ,但新疆民俗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10.
关陇生肖民俗是本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并挖掘其文化意蕴不仅能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心理提供生动而丰富的民俗材料,而且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启示作用,即充分发挥从天人合一观中提升出的和谐理念,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大力弘扬和广泛推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前学界多集中于唐诗本体来观照其审美价值,忽视其背后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出唐代物质生产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戏娱乐等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唐人生活的又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方言写作无疑将是从另一个视角去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之一。方言是民俗底蕴的凝聚,汉语方言写作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能拓展写作渠道,丰富写作风格,从而进一步实现汉语写作生态化。对汉语方言写作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观照,以挖掘汉语方言写作的民俗文化意味,考察其审美意蕴,也就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中人为制造了一例关于“转运珠”的“伪民俗”事件,分析这则利用了汉族传统民俗素的谣言在这个蒙汉语共用的双语社区以蒙汉语杂糅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从民俗学角度解析该语言民俗活动在亲属社会网络中发挥的功能,阐释民众趋利避害的民俗心理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语言民俗的考察侧面论证了农区蒙古族村落是一个蒙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凤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彩绘泥塑最具风格。它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彩绘泥塑的造型、绘制、用色都独具特色,体现出汉唐艺术的丰满和图腾文化的神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凤翔彩绘泥塑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强烈的民俗文化特征,虎的形象在彩绘泥塑上表现突出它与远古的图腾文化有着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双桐意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里,梧桐往往以偶数栽植。双桐意象指涉丰富,研究双桐意象具有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价值。乡土社会里,双桐是家园的象征,全国有不少以“双桐”命名的村落。士人文化中,双桐又是精神的盟友,文人常以“双桐”为字号、室名。世俗世界里,双桐是爱情的表征,“双桐”是夫妇好合,“半死桐”则是丧偶。宗教世界里,双桐则又是佛门圣物,双桐是中土化的娑罗双树。  相似文献   

17.
阴阳辩证观在“易——老”哲学系统中占有显著地位 ,它是“易——老”哲学的基础 ,也是其真谛所在。中国民俗文化受“易——老”哲学的影响颇深 ,在其事象里深蕴着或著或微的阴阳民俗事象的辩证思想。本文试图阐述“易——老”哲学的阴阳辩证观之本质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太极图中所包含的有关阴阳的民俗文化信息及其应用 ,从而探析阴阳辩证观的本质特点和中国民俗文化脉络的发展 ,把握相关民俗事象的功能与特质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19.
放生、惜字纸、中药 ,是雅俗兼有的三种民俗现象 ,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具有特别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