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利益关系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略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势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又贤 《东南学术》2005,2(6):11-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的前提,是必须切实输通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利益的诉求渠道.其基本任务,一是完善物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策、部门或单位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在协调物质利益中的调适作用;二是建立政治利益均势协调机制,从宏观上努力形成各种群体性主体政治利益的均势,从微观上努力形成各种个体性主体政治利益的均势;三是健全文化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努力协调和解决文化教育权利、文化生活条件、文化交往关系、文化知识价值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的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以满足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利益协调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统筹兼顾等基本原则,立足国情与时代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深化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加强利益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是由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利益约束引导机制、公民权益保障机制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三种机制协调运作的系统社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社会建设的独特环境和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机制的建设,即认同机制、流动机制和安全阀机制的建设。认同机制为流动机制和安全阀机制提供价值基础和精神力量,流动机制是最基本的流通和动力机制,它为社会流动和安全机制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安全阀机制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协调。本文从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的双向制衡、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价值取向协调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本质;以人为本,扬弃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满足人的利益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以人为本,扬弃人自身的异化,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扬弃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深层内蕴和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构建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调节机制,包括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顺畅社会流动机制、培育公共协调机制、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机制与加强舆论宣传机制。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调节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才能构建并始终又好又快地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需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其主要内容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建立健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机制;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公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等。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社会认同机制的层次性要求,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发挥现代传播工具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益表达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趋复杂;转型过程中利益表达渠道不够通畅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出现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是党和政府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茂港区纪委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推进茂港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利益关系的变化,即原有的单一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而由利益分化引起的利益矛盾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导性矛盾。为此,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对社会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而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尽快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及其矛盾明显化。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寻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利益群体矛盾,使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述和尊重,各自的利益能得到适当的协调,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中,才有可能保持一个社会的和谐;也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全民族共同为之奋斗的十分复杂非常宏大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构建新型的社会凝聚机制.社会凝聚机制是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在理想、目标、利益等追求要素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吸引和社会聚合机制,它包括党与社会群体、党与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社会个体与社会个体四个层面.党只有全力构建这一机制,才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制订、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城乡经济发展关系不够密切、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意识不强和渠道不畅、农村自身良性发展机制不健全、对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以期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数量急剧上升、复杂程度增强,这些都凸显了构建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构建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应从建立“三个系统”着手,即:网络信息收集报告系统、舆情事态调查分析系统和矛盾危机处理疏导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利益关系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可以分为"横向社会关系"与"纵向社会关系".社会和谐也可以相应地分为"横向社会和谐"与"纵向社会和谐".相对于人们关注较多的横向社会和谐,纵向社会和谐更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纵向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第二,纵向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决定横向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第三,促进纵向社会和谐比促进横向社会和谐更为困难;第四,纵向社会不和谐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理论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贞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互相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竞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重申了胡锦涛总书记所揭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特征,并强调它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科学论断为执政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新发展,是对执政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