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关系 ,对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做一个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编辑《费孝通社会学初探》讲义为例,简要介绍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文章认为,费孝通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开创,是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体系博大、内涵丰富、内容精深的开放体系。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韩强 《文史哲》2001,2(2):75-80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政治社会学还非常年轻 ;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思维特色 ,政治社会学的历史又非常久远。从思想特色到学科独立化 ,政治社会学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今天人们对政治社会学的日益重视无疑是对其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也是对这一学科的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产物 ,是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深化与发展。它拓展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丰富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和社会学既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又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这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论,缘于它有机结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理论,在解析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关系过程中坚持经验与批判的有机融通。齐马本文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三大品性,恰好回应和阐明了当代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可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并能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简论西方职业辅导产生的社会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呼唤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辅导理论。对西方职业辅导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是推进和提高我国职业辅导水平的必要环节。西方职业辅导产生有赖于分工基础上的职业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个体职业自由选择权,其理论来源与有关分工的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的发展注定脱离不了历史特质的面对与运用。这种历史特质的面对与运用,可以从学科关联中弥补社会学的内在要求。社会学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历史特质下的理论传统,而且还需要面对现实社会问题阐释的历史特质。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历史特质,也能够产生历史特质下社会学的方法论冲击。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古典学术的门类体系中,文献学与历史学一直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五四以后,以胡适、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承袭乾嘉汉学之余绪,专心于古籍文献的考辨整理,成就一种文籍考订之学.这种文献学范式蔚为民国时期史学研究的主流.但文献学并未完全吞噬和覆盖历史学.20世纪以来梁启超等尝试以进化论和文明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关注焦点在历史客体、历史进程本身,这就塑造了一种新历史、新史学.然而,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胶合不分,产生了严重的流弊.直至1980年代,二者才真正实现分流自治.在新的格局之下,古籍整理空前活跃,自立门户的文献学一度鼎盛;历史学则由社会史占主导,回归以人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正途.文献学与历史学开始缔结起一种分途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法律社会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备受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倾注,这也潜在地注定了其学科性质上的双重争议性。在明晰法学学科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与治理主义逻辑的多重存在中,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也呈现出一种分段式划分的可能。而这种划分不仅具有明确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间建构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规律性和认识实证性为内涵的社会学科学性根基一直身陷困境:在社会规律性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强调个人主观性与强调社会必然性的冲突;在认识实证性的思考中,一直存在着实证方式的实现形式争议以及实证方式如何客观中立的分歧。但困境可以超越:这首先因为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个人主观性与社会必然性于其中合二为一;其次由于实证方式在实现形式上既包括观测、归纳又含理解、直觉,在客观中立上仅限于主体倾向下的客观中立。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的社会学:从反思性到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对社会学反思性的“单向度”理解实现了超越——其反思性具有学术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三重向度。布迪厄不是把反思性本身作为目的,而是将其视为实现学术场域自主性的前提性条件,而且其反思是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和理性的政治前景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5.
试析史学评论界“栽花”风盛行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学评论界“栽花”风的产生和盛行 ,外因在于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术界的侵蚀和学术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对学术的影响 ,内因在于史学评论主体大多缺乏刚正的批评品格、铁肩担道义的批评胆略和必需的学科知识、史学意识、认识能力、专业知识等素质。不改变史学评论严重滞后于历史研究的局面 ,史学事业的发达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包括时间定位与空间定位。前者涉及对现代化历史阶段的时间持久性的认识,后者涉及对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或参照系的现实性的认识。只有时空结合的历史定位,才能使我们对一般现代性有正确的把握。而现代化的时空定位特征,决定了现代化运动是国家间相互学习、仿效、竞争与超越的无休止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研究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强 《河北学刊》2003,23(3):5-11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贫富差距 ,提出社会学实际上是相对于经济学而言的 ,社会学强调的是社会效益 ,核心是公平问题 ,而贫富差距又是人们首先所关注的。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既然任何社会都做不到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 ,那么 ,我们就应该寻求一种合理的差距。什么是合理的差距呢 ?这就涉及到了财富分配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收入差距太小 ,每个人都获得同样的份额 ,社会就没有动力 ,就好比水没有“落差”就不能流动一样。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刺激劳动积极性”和“关注社会公平”两种策略中作出选择 ,都要把刺激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公平的福利机制调节好。否则 ,要么出现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 ,要么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历史学总论、史学史、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19.
薛忠文 《齐鲁学刊》2004,(2):158-160
“新历史小说”力求保持历史的原生态,而不再成为教科书的知识补注。“新历史小说”突破了过去单调划一的历史发展模式,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性进行总体性观照。“新历史小说”作家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作简单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格:实证性——社会学理论的科学精神,价值性——社会学理论的人文精神,批判性——社会学理论的拓展精神,本土性——社会学理论的扎根精神。社会学理论应用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社会学在各分支社会学中的应用,二是社会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学理论是一门包含多种范式的学科,应用时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社会调查和阅读社会学原著的过程也是应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