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簋》释文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关于《利簋》,张政烺、于省吾,商承祚三先生皆有释文,各有所得,惟皆有未能犁然当心之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诸同志。张政烺先生释为: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商承祚先生则以“朝岁”连读,以“鼎克”两字为句,“昏夙有商”四字为句。于省吾先生则以“岁鼎克闻”为一句。余与张先生同。谨按:首两句当如张、于两先生读。商先生以“岁”训“时”,并以与“朝”字连文,今按“朝岁”连文,古时似无此语例。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我院博士生指导教师杨向奎教授、王毓铨教授、胡厚宣教授、张政烺教授从事学术活动55周年,杨希枚教授从事学术活动50周年.为了祝贺和表彰“五老”的学术成就与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1月16日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纪念会.  相似文献   

3.
平山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大鼎铭文长四百六十九字,方壶铭文四百五十字,《好(次虫)壶》也有一百八十二字,是研究我国古史、古汉语和文字发展的珍贵史料.《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朱德熙、裘锡圭两教授发表了《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以后又得见在吉林召开的古文字学年会印发的张政烺、赵诚、孙稚雏诸先生有关论文,对铭文若干难字难句的通读多有突破,创获良多.今就诸家尚未确释的王名和个别有关文字的考释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4.
"隶定古文"是古文字考释中的一种行为过程及其结果.隶定的对象主要是先秦各种文字,包括不同载体的图像形式.作为古文字考释的中间步骤,隶定有着不同的层次.加之(鉨)文形态、用法上的复杂性,使隶定常常产生两种甚至多种结果.考察(鉨)印工具书中诸多"同文异释"现象,实际上多半是以"隶定"作为"释文",且又隶定欠慎、造字不准所致.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古文字的研究与应用都企盼实现计算机文字检索,工具书的用字标准化势在必行,因此对隶定也就有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字爻卦的发展趋势是:奇数逐渐趋向于以一为代表,偶数逐渐趋向于以(?)(六)为代表,从而  相似文献   

6.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一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朝鲜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共同开拓了东方文明。北京大学张政烺教授等著《五千年来的中朝友谊关系》一书指出:“我们今日要了解西洋古文明,不能忽略了地中海沿海的任何地方,同样的,我们要了解古代东方的文明,就不能不看重朝鲜古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同,“丼辍奔础靶∮辍?张政烺同志不同忌上说,而“依形、音、义求之当即肖字”。我们把文章中说的理由归纳如下:一、因为“(?)”从人小声,“肖”从肉小声,声既相同,形亦近似,所以“肖”即由“(?)”(?)变而来。二:甲骨文“居”即《说文》“育”字,经前人考释,证据确凿。“(?)”变为“肖”,犹“居”变为“育”,其(?)化完全相同。三、《说文》训“肖”为“骨肉相似”,辞卜中(?)字凡数十,尚未见此义,然无不可以谐肖声之趙字释之。赵从走表示人行,犹是(?)字从人之忌。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墨子学术研讨会暨墨子学会成立大会于1991年6月4日至6日在墨子故里山东滕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专著)50余篇(部)。著名学者匡亚明、任继愈、张岱年、杨向奎、张政烺、漆侠、田昌五等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与会学者就如下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孙子学术讨论会6月份在东营市广饶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5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就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孙武思想的产生、应用、发展及其生平身世与里籍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由著名史学家张政烺、杨向奎等专家学者倡导,与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登载张雪明同志的《释尼田——与张政烺同志商榷》。最近,我才见到这一期学报,既蒙张雪明同志不弃,把问题提出来要进行商讨,我理应回答,以下就该文的顺序谈几点。原文说:“《说文》肖‘从肉小声’,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是”字句,许多语法著作以及一些专门文章都有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该书引例之丰富,分析之深刻,堪称是理解“是”字用法(功能和意义)上的特点的一把钥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对“是”字句中“是”字的认识、理解就不存在分歧了。事实恰恰相反,不仅分歧存在,而且还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周易》自战国晚期以来,即被尊崇为圣人经典,西汉立于官学,诸子传习,颇不乏人,《汉志》著录竟达十三家之多,可见一时之盛。然而汉代的《周易》究竟是什么样子,除去几面残阙不全的熹平石经之外,却羌无据证。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汉初写本的真面目。前年,《文物》公布了帛书整理小组的《六十四卦》释文,以及张政烺先生的“跋”文,已故于豪亮先生的专论《帛书〈周易〉》,经文内容,历历在目,专家高论,沾溉殊多,捧读之余,也愿意把读后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写出来,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15.
清世小学家言古今声类之异者,始于徐用锡(徐著“字学音韵辨”,言知、彻、澄、娘古读端、透、定、泥。其书未见,江夏徐疆誃藏有华亭沈大成抄本),粗成于嘉定钱氏,补苴于余杭蕲春章黄二君,于是古无舌上(包括知、彻、澄、娘四纽,及照、穿、神、审、禅五纽,并分出正齿庄、初、林、疏四纽古归齿关。)及轻唇音之说完全确定。湖南曾运乾又作“喻母古读考”,谓“喻母四等古隶舌关定母,三等古隶牙声匣  相似文献   

16.
从“穷寇”含义、早期有关的军事思想和具体战例等考察,“穷寇勿追”这一军事观念原初的正确表述形式应该是“穷寇勿迫”。“迫”之所以误作“追”,主要是由于汉代隶定后两字形近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释“馘”     
从古至今,无论传笺注疏,还是辞典字书,对于“馘”字的释义,或是或否,矛盾百出。我不揣简陋,试以甲骨文、金文和古籍所载,探释其义如下,实冀方家不吝赐教。 一 甲骨文“馘”字,颇多异体,隶定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字形:(甲)“从百在戈下”之形,(乙)“从眉在戈下”之形,(丙)“从自在戈下”之形(此“自”为象形字横目在|下,与释“鼻”之“自”不同形)。这三种字形的“戈”字下所从之字的下部,  相似文献   

18.
对战国文字中六个释读存有争议的姓氏用字进行考释及疏证得出:释古玺中的“(翻)”(《玺汇》3200、3201)为“(舤)“、“(翻)”(《玺汇》0249)为“幾”;释包山楚简2号简中的“(整)”为“彭”;补证古玺文“(签)”(《玺汇》3190)当释为“骚”、“(稍)”(《玺汇》1884、1885)当释为“酆”;并以古玺文“(固)”(《玺汇》2553、2554)隶作“(侈)”(侈),为“(侈)”的异构,当释为“夙”.  相似文献   

19.
略论秦代隶臣妾的身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罪人罚作隶臣妾,是秦代主要刑罚手段之一,但其具体内容,史籍阙如,以致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认为,隶臣妾这种刑罚,“是秦所无”(《刑法分考》)。云梦秦简出土,一批有关隶臣妾的秦律条文,重现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开展了对隶臣妾身份问题的讨论,焦点集中在:隶臣妾是刑徒;还是官奴婢,尚未定论。刑徒的标志,在于被剥夺人身自由,官奴婢的标志,在于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确定隶臣妾的身份,应该从人身自由程度和经济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其主要生产者是决定这个社会性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另一侧面是与之相结合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者究为何人?这是一个有分歧的看法,尚待解决的难题。甲骨金文和文献中有一种名为“众人”或“庶人”的农业生产者,史学家对他们的身份地位虽持有种种分歧意见(农奴说,奴隶说,亚细亚村社成员说,氏族公社成员说,村社自由农民说,奴隶社会中的平民阶层说等),但无不认为他们是在“公田”(尽管对公田也有不同的解释)上从事集体生产的、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