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新疆公安“双语”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疆公安“双语”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和了解维吾尔语培训的相关因素,明确新疆公安“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维吾尔语培训各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官与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学员的维吾尔语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疆公安“双语”人才。  相似文献   

2.
曹爽 《兰州学刊》2011,(7):194-197
对两个方言背景不同的作家王朔和叶兆言小说中带“着”“了”的静态存在句进行研究,全面考察了“着”字句和“了”字句在语料文本中的分布,比较“着”“了”在静态存在句中的用法、表现,通过数频统计和“着”“了”使用的句法环境的考察发现: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句法表现,静态存在句中“着”“了”的使用在书面语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言差异。  相似文献   

3.
方言文化与“推普”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推广普通话来说,方言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文化和语言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生物;二、文化心理是语言选择的关键;三、“推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皆在于人。所以,在同一方言区内,方言文化落后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推普”工作最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对此,“推普”工作除了全面展开之外,也有必要把重点转移到山区、农村和边疆,以反过来促进一些方言城市的“推普”工作。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规范之路  相似文献   

4.
北方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咱”据吕叔湘先生的考证,由“自家”切合而成,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咱”一般指代复数人称,但是有些地区用“咱”指代单数人称,如辽宁中部地区方言、山西洪洞方言、山东潍坊方言等,这种特殊用法有的可能是保留了古音,有的则是方言修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5.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  相似文献   

6.
吉林洮南方言中的后缀“的”用法十分复杂,它可做名词、状态形容词、动词三种词类的后缀,对构词具有语义制约、语形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疆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南疆”)汉语方言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广泛的语言接触,导致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南疆汉语方言在词汇上大量借鉴维吾尔语,同时在语音上不断被其他汉语方言感染,这样南疆地区的汉语方言日积月累产生了大量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9.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语形成了明显的方言差异。语言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维吾尔语可以划分为中,游、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三大方言。文章对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词汇从表示的意义、内部结构、来源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点粗浅看法。文章认为,对维吾尔方言词汇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对所搜集的词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方言词汇的特点以及与标准词汇的关系,对丰富和发展标准语词汇、规范标准语以及发现和总结语言的发展史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比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意义比较接近的部分类后缀;新疆汉语方言常以同音词改换词性和扩大词义的方式造词,而维吾尔语中也有以同音词改换词性和扩大词义这些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丁文霞 《江淮论坛》2007,(5):169-173
论文围绕戴望舒诗歌意象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从戴望舒诗中的意象“泪”入手,从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指出其诗歌感伤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意象“梦”,在“梦”里,既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又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部分从诗人对意象“水”的选择,看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在时代潮流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奇克西”,意为上高架踩大绳。我国汉文文献称“绳伎”、“走索”、“绳舞”、“高嬗伎”、“戏绳”、“履绳”、“[纟亘]戏”、“踏索伎”、“走软绳”、“绳技”、“踏绳”、“踏软索”、“走绳”等。这一高难度惊险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日趋成熟。不仅是使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在演出的技巧上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成为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它先被列入“百戏”,后又编人“散乐”,晋以后称之为“杂伎”。  相似文献   

15.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语从亲属关系上看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从结构特点上来看,属于黏着语。它是一种通过在词干上附加各种构词和构形词缀而改变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语言。维吾尔语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古代维吾尔语、近代维吾尔语(即察合台维吾尔语),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具有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优美语言——现代维吾尔语。我国的维吾尔语在突厥语族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维吾尔语不仅是本民族的语言,同时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根据分布上的特点,现代维吾尔语形成了多种方言。  相似文献   

19.
李福磊 《南方论刊》2013,(12):24-25,10
文章以“同心”思想结合对台工作,从创新宣传途径,架起“同心”桥;拓宽交流平台,打造“同心”路;维护台胞权益,多办“同心”事;丰富联络方式,齐绘“同心”圆;携手同促发展,共圆“同心”梦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同心”思想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