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陈群晖 《社区》2011,(30):44-4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爱护他们是我的责任。”王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王老就是王宝田,江西省军区原司令员。今年已经84岁的他,离休后,住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虎溪社区。  相似文献   

2.
陈群晖 《社区》2011,(20):4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爱护他们是我的责任。"王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王老就是王宝田,江西省军区原司令员。今年已经84岁的他,离休后,住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虎溪社区。离休后,他积极参与虎溪社区计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诗坛,同光体继湖湘派后兴起,成为主流诗派.同光体诸巨擘面对湖湘派领袖王闽运和他倡导的汉魏六朝诗,态度各异,映射出其内部不同的诗学取向.陈衍对汉魏六朝诗不甚重视,且在审美取向和诗学目的上与王闽运有很大的分歧,于王闽运坚守六朝攻击甚力,立论过于矫激.沈曾植倡"三关说",由唐宋上溯至六朝,看重晋宋诗包孕的佛学和玄学的精深义理,与王闽运所欣赏的缘情绮靡异趣;在拟古问题上,沈曾植不完全否定"明七子",这与王闿运相近,不过沈曾植要求打通元祐、元和、元嘉三关,和王闽运呆守六朝自是不同.由是,沈曾植对王闽运便略有轻诋.陈三立在创作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同光诗人,这和他融通六朝与唐宋、诗学上要求"能自树立不因循"密不可分.他早岁从王闽运游,于汉魏六朝诗曾深入涵咏,后虽历三唐而入宋,并不废对王闯运的推重.同光三老之间的上述差异,也显现了同光诗人为建立新的诗学范式而做出的不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与沈曾植都是20世纪学术的代表人物,两人因罗振玉而相识;在1916年至1922年共同居沪的七年间,时有诗歌酬唱,诗风不同而情谊可见;王国维的若干音韵、西北地理、蒙元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多受到沈曾植的提点或影响;王国维通过若干序跋歌联等形式,对沈曾植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作了充分的估量;王国维为沈曾植之后的学术史续写了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6.
“六.一“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90高龄仍在教坛里忙乎的海丰县彭湃中学高级教师王会尧。走进王老的书房兼卧室,只见案头放着他在1999年9月9日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奖牌,还有1999年7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奖牌。笔者从中已可窥见王老毕生矢志育人之一斑。王老精神矍烁,腰板硬健,思维敏捷,十分健谈,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位九秩老翁!拳拳赤子爱国情深1933年,血气方刚的王会尧结业于国立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人眼里,人老离退休,便是黄昏中的“夕阳”,理应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但是随州市农行退休干部王传授同志对此却有自己的注释,只要永远追求生活“夕阳”,同样红似火。 走进王老书房仿佛步入诗画世界,书架上摆满了古今诗词选集,还有四家诗社采用他的佳作诗词汇集选,桌上一叠稿笺上是刚刚写好,墨迹未干的诗稿。 王老告诉笔者: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门庭宁静以致远”,是离退休人员的特殊待遇,也是福份。在今后安静的日子里,你可以做学问,修灵性,让夕阳红得更长。动、学、乐,就是我退休生活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生日礼物     
周学君 《新少年》2011,(1):44-45
班里的王一达很活泼,也很顽皮,人送他外号“王一淘”。这天,他一开口和林平平说话,林平平就愣住了。她问:“你说什么?”王一边又说了一遍,林平平说:“我的11岁生日,你记着呢?你干吗记着呀,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相似文献   

9.
恋土(散文)     
隔壁邻居的王奶奶回家去了。是在被查出身患食道癌之后没几天回家的。 老人的儿子老王和我在一个单位。几年前,他从乡下把年迈的老母接来住,老人家常到我这边串门,我也常去看望她。老人家很怪,总说儿子的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乡下。王奶奶乡下的家我未去过,但老王向我介绍过,乡下没有什么亲人,他是老人唯一的儿子。所谓的“家”,只是两间草房子而已,孤零零地立在一片梨园的边上。老  相似文献   

10.
知足常乐,是句老话,也是不少人的经验之谈,虽也有讥是“小农意识”,但我仍对它很欣赏,很乐道。要说“知足常乐”是付良药,乍一听,话有点玄或离奇,“知足常乐”本是精神上体验与感悟,又咋与“良药”挂上了钩?且听我慢慢道来,细品味,知足常  相似文献   

11.
都说采访王光美同志很难,我一直想试试。她住在公寓式的单元房里。我想,先打电话,大不了有“挡驾”的,被“谢绝”后也就死心了。我暗鼓着气,一上班就拨通了电话。 “喂”。 “您是王老吗?” “我是王光美。”她纯正的普通话听来很亲切。 听到我说为拍长安街的电视片要采访她,她说就在电话里聊聊吧!接着就饶有兴味地说起来,她生在长安街,长  相似文献   

12.
老伴兴趣广泛,读书、写稿、琴棋书画无一不爱。看他每天默不作声忙碌的样子,我常调侃他,说他像个“社会活动家”。他倒也能借题发挥,说能称上“家”的人,身边该有个好“秘书”。 他这话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其实,我就是他不折不扣的“秘书”。他粗心大意记性不佳,用的书,写的稿子,都会顺手一扔,常弄得刚读过的书,转眼又不知去向,急得他乱翻乱找,这样一来,耽误时间不说,还搞得心情不愉快。针对这些情况,我给他的书一一编号,一本本记录在书册上,该用哪一本了,一查书册便知。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他接受了,乐得直夸我是个好“秘书”。给老伴当“秘书”可不容易,衣食住行,事事得操心。他看书写稿时,我给他泡香茶一杯,续水也有讲究,不然,他会埋怨你打断  相似文献   

1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省戏剧研究所的离休干部王易风和他的老伴张林,他们热情地拿出“全家福”照片让我看。那是一张放大了的彩色照片,王老夫妇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安坐前排,周围簇拥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以及孙女、孙女婿、外孙和重孙。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数了数共26人。如此人口众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当今可说已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辞王启事” 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职务后返北京.就在这个月底,《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代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遣访老舍,欲请老舍做“笑王”,以资号召.他没有见到人,于是留下一信. 翌日,陈逸飞便接到老舍的“辞王启”:“您封我为‘笑王’,真是不敢当!依中国逻辑:王必有妃,王必有府,王必有八人大轿,而我无妃无府无轿,其‘不王’也明矣.”  相似文献   

15.
郭长祥 《北京纪事》2015,(12):39-41
王永利,中等个儿,浓眉大眼,今年56岁,开公交车已行驶30多万公里。王永利是老北京人,祖上居京200年,老北京的爷劲儿在他身上处处体现。他好玩,他收藏的奇石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为此,人送他绰号“石头王”。说到“石头王”,一是他姓王,二是他收藏的奇石形成了一定规模,很有特点,所以称为“石头王”。  相似文献   

16.
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隶草、章草、今草的界线。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 ,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而章草之名 ,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 ,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对张怀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 ,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 ,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汉简中存在横势隶草和纵势隶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 ,前者发展为章草 ,后者发展为今草。章草逐渐衰落 ,今草日趋繁荣 ,故有新旧书体之说 ,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相似文献   

17.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 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旧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蓂神却扫”(《广艺舟双可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  相似文献   

18.
王军 《社区》2005,(8):27-27
因为居民的大事、小事他都管,所以王殿喜被人们戏称为“王政府”。他今年65岁,是一名从事20年居委会工作,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去年他已经退休在家,但在居民眼中,还是社区里的大忙人。用他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没有退心。居民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地图”。这话一点也不假,社区的哪条街、哪条巷、哪家门、哪家人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几乎走遍了社区的大街小巷,走进了千家万户。居民都说他是社区里最能“串门”的人。居民也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雷峰”。这话也不假。这些年,他自己掏腰包救济困难户的钱已经无法计算了。谁家有个事情…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先秦是反映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先秦诸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是对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最根本认识。要做到“物我同一”就必须进入“物化”境界。“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物化”境界中,物化为人,人化为物,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人只有在这种忘我忘物的境界中才获得精神自由,从而也获得审美享受。庄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有某种亲和力,同时也肯定了世上万事万物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 本文以晚清民国同光体浙派代表诗人沈曾植为中心,研究其学术、文学、出处与佛教之关系。佛教、儒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一样,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压力。沈曾植其实有意通过佛教来融合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事实上,他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在义理方面,他主张儒释合一,并且对佛教内部各宗派平等对待,开日后太虚法师判教之先声。在考据方面,他对于禅宗史的考订,远早于日后的胡适。在文学方面,他在诗歌中大量使用佛典,继承发展了自朱彝尊、钱载以来浙派诗人好用奇字僻典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