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古代潮灾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潮灾,也可作为案例说明灾害综合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在多年的研究中提出如下几点思考:①潮灾主要是风暴潮,但风暴潮灾也常与天文潮、暴涨潮有关。②中国古代大地震不少,所以地震海啸不应是太少的。有4种潮灾史料可能与地震海啸有关。③古代潮灾预报均是综合预报。③海塘、潮田虽与海洋有关,实为陆地农业服务。⑤观潮文化与潮灾文化密切相连。⑥潮灾史与潮灾学史是自然史与认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面旗帜。海洋潮汐学在我国古代千年赓续,形成了"元气自然潮论"、"天体构造潮论"等重要潮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和观潮审美文化,体现着涉海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频繁互动,深深地烙上了海洋文化的印迹。潮汐文化所代表的古代涉海自然科学,已经融汇到了整个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古代涉海自然科学的有力注入。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16—19世纪,两淮盐区多发潮灾,而大风暴潮则因其突发性和狂暴性,给两淮盐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两淮盐业事关明清王朝的财政和民生,所以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皆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包括救人性命、缓征、带纳、捐课、平粜、赈粥、赈粮、赈银、赈贷、工赈、掩骼、建盐义仓、修捍海堤、筑避潮墩等措施在内的潮灾救防体系。明清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恤和防御,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灾害救治的共性特征,又有与陆地农业社会、其他盐区的灾害防治体系相区别的独特措施,陆地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两淮盐区广泛交融,陆海互动,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浙江潮是天下奇观,属自然遗产。与潮相关的建筑遗址是历史文化遗产。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则有一系列与浙江潮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观潮的节日庆典和习俗、弄潮竞技、修筑海塘的传统手工技艺、计算潮汐的传统知识、钱塘江传说故事、塘工号子等。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予以整体性保护,是一个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潮乐就其本质而言,也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深深根植于潮民、潮地的文化之中,从悠久灿烂、朴实深厚的民系文化中吸取营养,是潮汕地区特定文化的产物,它蕴含着潮汕历史、文化渊源及广大潮人所独具的文化心态,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浙江潮"文学现象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极具观照意义,而就其"生成"原因看,则显然是这个地域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致,对此作深入探讨,必将有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潮学研究自1990年代兴起后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在海内外潮商团体支持下,潮学研究在组织机构、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得以构建。商人支持学术发展,形塑了新时期潮商文化品质。这缘自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潮州地区的"儒商合流"的传统,其得以实现则有赖于潮州商人的制度化结社。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的塑造在对文化传统的表达方面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在对杭州江滨林阴公园的规划构思中,力求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以钱塘江观潮为主题,以历史典故和咏潮古诗为依托,结合现代城市滨河绿地设计理念,再现钱塘江"潮"文化,创造出城市的特色空间.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到商业伦理教学中,应该成为“商业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目前高校在开设《商业伦理学》时对于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汕头大学商学院从扎根本土出发,结合本土优秀的潮商文化,将潮商伦理融合到《商业伦理学》教学中,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对商业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为课程建设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0.
潮调曲辞、道白中,词汇主要由诗词语码、官话书面语、方言词构成,而方言俗语是语汇中的独特成分。潮调词汇、语汇和套语系统的确立,是潮调剧本语体、文体形成的基础。套语系统的形成和运用,体现了潮调作为戏曲文学的语体特征。潮调的总体语体风格是"以俗为主,雅俗并陈"。  相似文献   

11.
刘国旭 《南都学坛》2009,29(6):41-43
汉宛文化是植根于汉宛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汉宛文化的地域范围除了自然地理上的盆地区域,还应更多地考虑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该文化区有着独特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它的研究领域可以归纳为科学技术、古史地理等八个方面,初步构建汉宛文化研究的框架,对于目前的地方文化研究、文化建设当有裨益,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把汉宛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亚细亚的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制约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路线,也决定着"阴阳"的思维结构及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民族心理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成为一种宗法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诗性文化。通过对宗法文化与诗性文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因素的考察,可以看出陈炎的"价值中立"的治学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命,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客观地去清理显在的学术材料并揭示潜在的结构关系;也只有不断进行多元方法并存的理性的研究,才会使认识领域中有关古代文化的知识得到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滩涂所有权客体的边界不清晰;可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范围也不明晰;设立滩涂用益物权时存在与水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利用关系如何理顺的问题。湿地不仅是环境与资源法上的概念,也应进入民法领域。将滩涂作为湿地,能划清滩涂所有权客体的边界,解决滩涂用益物权设立时的困境。生态系统角度下的湿地概念,包含一定的水资源,对水体深度有明确要求,水生野生动植物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将湿地概念纳入民法,能解决这些困境。对湿地奉行保护优先的原则,使得只有在未纳入保护地的滩涂上才能设立用益物权,划清了可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钱塘江观潮是典型的宋代都会风俗.南宋时期,观潮从极富地域色彩的习俗,上升为影响一时风尚的文化活动.通过观潮、咏潮等文学创作,观潮从文人的审美对象转化为文人理想的寄托场所,是特定时代下的文人心理的反映.经过词人心灵的过滤,"潮"也从最初单纯景物的刻画、民风民俗的表现,成了词人正气豪情的宣泄,壮志难酬的寄托,发展为词人世界里被赋予多层内涵的意象语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原产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国内流行的饮茶习俗就已经传入日本。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终于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日本茶道已经发展成为融合建筑、园艺、美术、宗教、思想、文学、烹饪等诸文化风格的以饮茶为主体的综合艺术技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水经注》中的“成纪水”和“成纪县”记载的研究,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探究了古成纪县治地理的变迁及其原因,论证了伏羲文化的起源地与古成纪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甘肃地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39年8月底9月初,生成于太平洋的台风从正面登陆青岛,给青岛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台风过后,青岛救灾委员会联合青岛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展开了灾后救援行动,募集赈款赈济,通过对乡村灾民蠲缓赋税减少灾民损失。这场风暴潮灾害和灾后赈救,也暴露了青岛在灾害预防方面薄弱和灾后赈救的一些不足,为后世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零净损失”法律制度发端于美国,是美国为了保护其湿地而设立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已经得到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采纳,其实施有效保护了湿地。沿海滩涂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需要进行“零净损失”的保护,而且其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使得这一制度在我国具有可行性。沿海滩涂的“零净损失”法律制度不仅包括面积的零净损失,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零净损失。因而其法律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 ,以“玉”为词根的同根词十分发达 ,而且衍生得极其快。华夏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何以喜欢如此大量的使用“玉”及其同根词 ?本文拟通过对大量有关“玉”的同根词来源的分析 ,从玉的质地、赋予事物以玉的美好品质 ,讳饰文化的影响等角度 ,探索古代汉语词汇中为何有关玉的词汇极为发达的原因 ,试图从中窥探出汉语词汇衍生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