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牧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以畜牧设施建设、饲草种植、草地改良、草地流转等为主的草原后续产业发展已成为草原生态保护和藏区牧民增收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针对不同贫富程度以及不同经营规模的牧户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以暖棚建设补贴为主的补贴在不同类型牧户间的分配差异明显,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牧户后续产业发展的限制,资金扶持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加强牧区人工饲草种植、草地改良、促进不同类型牧户参与人工饲草地流转以及转变扶持方式都将有利于牧区后续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注中小牧户,帮助中小牧户,是协调草原生态目标和牧民生计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四子王旗和东部的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实地调研,对中小牧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小牧户是指草场经营面积未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牧户。中小牧户产生的原因有:(1)特定时期的人口增长;(2)草地退化;(3)嘎查的草地资源禀赋(草地类型、人均草场面积);(4)草场的初始分配政策;(5)牧户家庭人口变动。为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在后续完善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相关政策措施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小牧户产生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3.
北方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脆弱,若利用不当,极易造成草原的沙化、退化。因此,实现畜草平衡和家畜合理配置,能够推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北方荒漠草原区牛羊饲养成本与收益核算基础上,测算了绵羊、山羊和牛的盈亏平衡畜草比价,并得到一些启示,对牧户生产经营和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畜种结构、畜群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等因素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草场流转市场转型背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820个牧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费用的中介效应和代际差异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转型市场下,社会资本仍能促进牧户草场转入,但作用方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关键网络节点和牧户主动利用社会网络能力的作用凸显,社会资本总量和被动依赖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流入的作用式微。(2)网络信息渠道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但尚未对社会资本形成替代,社会资本与网络信息渠道并行不悖。(3)社会互动通过降低草场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而关键网络节点、网络信息渠道不存在相应机制。(4)社会资本、网络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表现为新生代牧户转入草场更加依赖网络信息渠道,中生代、老生代牧户转入草场仅依赖社会资本。据此,建议在建立和完善网络和实体草场流转交易平台等方面完善草场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10年具有国家重点扶贫县的2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状况的基础上检验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贫困地区而言,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贡献最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作用下降,而财产性收入统计上不显著。就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而言,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对任何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都很显著,工资性收入对西部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尤为突出,而经营性收入对三个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作用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性收入具有明显引致消费作用,而东部地区财产性收入的消费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国河南省三个不同地区的6个县的223个小麦种植农户为案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小麦种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小麦种植农户的地域、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总人口、农业生产人口、家庭年收入、农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对小麦安全性的担忧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文章的研究发现,小麦种植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身特征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初步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对生产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工业设计经历了完全依赖于工程结构需要而设计的阶段以及以造型和美学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阶段,现已发展为为了更优的用户体验及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生态设计阶段.对生态设计的认识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3R设计,核心是Reduce、Recycle和Reuse;二是产品共享,鼓励生产可被多个用户共享的产品;三是服务共享,旨在优化服务配给.理解产品与服务的关系,鼓励人们用享有相应的服务替代大量的物质占有,这才是生态设计者应有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31个省份的287个城市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划分,以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区域以公共品和房价为代表的地方性投入要素对不同产业产出水平和生产率的影响,反映了产业生产函数与区域自身特征的经济状况和空间联系,为观察产业转移可能的区域分布演化趋势提供了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无论在第二产业还是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地方性投入要素对生产率能够发挥正向的经济作用,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尽管处于逐渐改善的状态,但在生产活动中的显化和活跃程度还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地方性投入要素仍难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的提升,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产业配套平台搭建仍需更多市场导向的机制准备。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心。利用全国多个地级市近年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新闻数据,通过文本分析法从情感分析、词频分析及社会网络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情感倾向、词频特征与语义网络以及不同地区间政府公信力的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官方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以积极为主,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报道量波动幅度较大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词频分析识别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社会网络语义分析呈现出以政府为主体,以法治建设及依法行政为重点的“核心—次核心—外围”三圈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保障功能,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土地流转意愿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向。需要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影响因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辽代北疆地区在城镇建设、农业、牧业上都有长足的进展。城镇建设上,出现了上京、中京等大城市,在草原地区出现了大批头下军州城。在上京、中京地区,不仅农耕范围得以扩大,而且在农作物品种也渐趋多样,农具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北疆的牧业的经营以群牧司官营为主,其畜群都十分庞大,动辄以千计。  相似文献   

14.
以牧民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对甘南牧区的牧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与纯牧区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不同。农牧交错区牧民收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受到家中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常住人口数量、距离集贸市场的远近、放牧牲畜的数量、有无科技培训、有无加入合作社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纯牧区牧民收入只受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总体看来,牧民对补贴和放牧依赖度高,难以转变生计结构,为促进增收需倡导舍饲养殖,转变原有粗放的牧业生产结构,谋划牧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3个县区588户农户问卷调查,了解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苏北、苏中、苏南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比较三个地区在贷款用途、融资渠道、融资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信贷需求数量与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苏北农户信贷需求的频率最高,但借款金额相对较小,大多是消费性用途;苏中农户信贷需求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借款金额较大,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性用途;苏南农村已经完全城市化,信贷需求主要是消费性用途。三个地区农户的融资渠道都明显表现为以民间融资为主的特征。从总体样本的融资选择次序看,第一选择是亲戚朋友借款,第二选择是银行,第三选择是信用社,最不情愿的选择是高利贷。建议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引进新型的小额贷款机构和其它金融机构,满足农户多样化和差异性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已呈现出明显的老化趋势,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结构老化并没有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分区域研究表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或需求有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劳动力结构老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已显现出负向影响,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则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居住建筑的能耗大、采暖效率低以及热舒适性差等问题日渐凸显。研究建筑的科学性、节能性以及可持续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手段。本文应用Ecotect的子软件Weather Tool,结合呼和浩特、巴彦淖尔和锡林浩特三个在内蒙古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气象数据,分析其太阳辐射、最佳朝向以及焓湿图情况,并且通过焓湿图中的被动式策略分析,为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政策工具使用是探索宅基地政策试点地区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考量。筛选中国16个宅基地政策试点地区的30项“三权分置”政策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挖掘出329个政策文本单元类目,总结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试点地区的政策工具使用状况。研究发现:政策试点地区政策工具整体结构不均衡,偏好使用经济型政策工具,自愿有偿退出和有偿使用政策工具应用过溢。组织型、管制型和信息型政策工具适中,自愿型政策工具使用偏少。试点地区宅基地三项权能的政策工具运用存在明显差异,宅基地使用权赋权扩能的试点取向凸显,而集体土地所有权政策工具试点改革相对较少。因此,合理调整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兼顾宅基地三项权能政策工具组合应用,总结试点成果经验,逐步拓展试点范围,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青海省牧区455牧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知对政策评价影响。研究表明:(1)政策内容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内容认知提高1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高0.21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高0.175个单位。(2)政策执行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执行认知提升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升0.283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升0.18个单位。因此,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宣传,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程序,提升政策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以此调动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发展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将不同村落之间的不平衡和农民工的作用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农民工,对其流出地--村落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结论.文章以陕西石门村为个案,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民工对村落社会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石门村这样的传统村落,农民工的务工经历对于村落的经济影响非常明显,而在其他方面,如村落社会结构、习俗、农业生产等都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