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既是高校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回应,又是其价值的自觉彰显。当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自然以其为理论基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进行诊治、教育和修复。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可以促使高校教育本位的生态化转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顺应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构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2年暑期首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探索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成效,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把握生态文明教学目标,结合体验性、学生自主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开展教学,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进程。技术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整体性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状况的每况愈下,人类认识到开展生态教育特别是生态美育的重要。而艺术教育应帮助人们找回对自然的亲和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为当代人的生命召回“诗意”、回归自身。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马克思"类本质"问题的再反思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自觉和基本前提。人的"类本质"是基于人的"类能力"而次第扩展的超越于人的"种"特征的本质,它具体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各种文明状态。基于人类整体性文明之上的生态价值观构成了人类整体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而这一价值观的真正确定尚需人类生态文化运动的启蒙,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教训和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决定了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因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道德意蕴源于对道德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即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形成。习近平从人类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意义,阐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全局性地位,系统强调生态问题的刚性约束,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应用,是对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党的执政思想的丰富拓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把握历史大势,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实践落实。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轮子的文明史正发生着一次转型,今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因汽车大量使用所带来的交通、能源、生态等社会危机人类的文明进程不只是那些大人物、大事件的历史,真正让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迅速拉开差距的,可能是一些"器物"的出现,比如说"轮子"。在网络写手杜君立的新著——《历史的细节》中,笔者感受到一种历史长河中细节的力量,轮子不仅推动着历史的演进,也记载了不同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极大拓展了生态理论的研究视域,为走出人类生态文明新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地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寻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有效路径,有助于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坚持相互尊重、倡导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按照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的基本逻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全面;生态文明意识虽觉醒,但是尚不健全;生态文明行为虽开始养成,但是仍存在缺位。鉴于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高校应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制度约束和观念引导,营造大学生生态化生存的校园"小生境",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省不同类型的十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意识不强、课程体系不全、专业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各高校须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有与之相伴的消费形式。消费主义滋生蔓延与西方哲学及工业文明下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密切相关。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发展中,生态伦理学迅速兴起、生态经济学大力发展、生态政治日益凸显——"生态"已然成为人类文明关注的核心问题,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变革自身文明的视域。在生态文明视野中,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要求人类的消费既要体现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既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的质量要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可以预见的潜在危害。这种生态消费不仅成为一个国家为迎接人类美好未来的综合理想模式,也成为个体理性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意识已成为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主流意识的重要表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围绕其主要内容,以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展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着力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课程教育、丰富生态文化活动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等手段,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生态观,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生态旅游被赋予对旅游者等相关对象进行环境教育,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现阶段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实现机制的系统再造。  相似文献   

18.
林业高校作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领航者,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历史责任。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详细论述了林业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包括:首先,林业高校对生态文化负有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创建绿色校园文化,示范绿色教育,以促进全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其次,林业高校对生态环境建设负有传承育人作用。林业高校应积极展开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完善绿色课程体系,传承绿色理念,源源不断地培养生态建设所需高级人才。最后,要充分发挥林业高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开拓服务作用,充分发挥林业高校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职能发挥方面缺乏生态教育意识,滞后于生态建设实践,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滞后和消费行为失范。深入剖析高校市场化中人才培养急功近利,教育范式情感缺失,学科间壁垒增加的成因,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育人理念、制度保障、协同机制、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彰显高校"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生态文明观内涵,从教育变革、高校德育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揭示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