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7,6(6):27-33,52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根据格·弗里德林捷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莫斯科·文学艺术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一文编译的。作者系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又是新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主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一书,看似系列论文集,实际上堪称一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与比较文学专著,在苏联乃至国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界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国伟大的精神领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塑造了娜斯塔霞这一叛逆的女性形象,她敏感自尊,追求自我,有着坚定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俄国"新女性"的典型特质。虽然娜斯塔霞的反抗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女性自我意识的完全苏醒,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他超前的女性观,即"当圣徒式男性拯救女性的这一神话已经破灭,女性只有通过自我救赎才能寻得出路"[1]。  相似文献   

4.
还在一九六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写道:“未来俄罗斯的进步命运……取决于如何解决人民问题”(Ⅷ,235页。文中所引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言论均见于三十卷本《陀思耶夫斯基全集》,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作品全集》,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译者)。一九七六年的《作家日记》中他又重复地讲道:“人民,或者对人民的看法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涵升华。因此,弄清“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所在,就成为解读作家本人宗教思想矛盾的捷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伊万的精神信仰或许能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封笔之作中留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小说界出现了两座比肩而立的高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性格都十分丰富、复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尤其复杂。从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到他的创作思想,以至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评论界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他的许多作品,一直被视为难以解开的谜。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巴赫金长期潜心于研究陀思耶妥夫斯基的创作,在1929年出版了一部颇有特色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这本书于1963年修订再版,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1972年印行第三版,1979年出到第四版,成为苏联文艺理论著作中印数最大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家人离世和濒临死亡的经历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复活的渴望。尼·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复活事业的哲学也坚定了他的复活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信仰复活,其作品也蕴含着精神复活的主题。“消失的”时间、内视角、简练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等共同建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活主题。“消失的”时间强化了小说的精神氛围,内视角展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概括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描写弱化了小说的现实感,也突出了自然的宗教功能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写一个杀人者的故事。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而是思想之“罪”、人性之“罪”,因而“惩罚”也就不仅限于法庭中的“判决”。 作为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关心的是罪人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有罪。因为如果没有悔罪之心,即使法律正确地判了他有罪,服完刑之后,他依旧会去从事他认为“正当”“正义”的事业。因而,《罪与罚》中的“罚”更多地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而是来自“爱”、来自“神恩”的救赎。法律的空白地带常常就是文学的用武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一个杀人者如何悔罪、如何在精神上获得救赎的故事,典型地体现了何为文学视野中的法律。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七十五年了。他的世界声誉已巩固地确定下来。他的作品譯成了許多国家的文字;出現了許多論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是有巨大影响的。西方許多傑出的作家都自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学生。但圍繞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及其个人仍然存在看激烈的爭論。这一点是毫不足怪的。早在一九一三年,真理报就曾写道,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問題上,在对于他的艺術形象和社会哲学思想的理解上,兩个不同的世界,即資产阶級世界和無产阶級世界,是相互对立的。过去很長一个时期內,研究和評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創作几乎成了資产阶級文  相似文献   

10.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文学史上,和列·托尔斯泰一起被并称为两座丰碑。在他一系列不朽的长篇小说中,《罪与罚》是最有代表性的名著。它通过性格矛盾复杂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塑造,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的黑暗现实,而且鲜明地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主要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现象。他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精神自渎本身就是悖谬的结合体,即是在精神的自我亵渎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者们孤注一掷的“任性”包含着深刻的“罪”与“罚”,他们正是在低贱与高尚的辩证法中实现了“人身上的人”,在质询中走向皈依。这一过程对现代人的自由追求和信仰确立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利因《君主论》而享有盛誉,然而该书历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该书把政治研究从伦理中解放了出来,用经验研究取代了规范研究,具有充分的科学精神,所以马基雅维利是政治科学之父。另外,《君主论》中的爱国情怀突破了意大利一国的疆界而具有近乎普遍的意义,昭示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发端。对此,许多论者持反对意见,针锋相对地指出,《君主论》是专制主义的御用秘籍,它对道德的蔑视是毒化政治研究的开始,马基雅维利主义必须被唾弃。  相似文献   

13.
自由精神洋溢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同时,鲁迅立足社会,从文学的感化作用提出自由精神的实现途径。鲁迅对于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超越了时代局限,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思想家。他一则很好地承袭和整合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则又具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情怀,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庞大的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文章仅从"两种幸福"与"两种德性"、"神恩成全自然"、"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并从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角度,进一步探究其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也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和享用的资源和养料。  相似文献   

15.
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儒家与基督教两大思想体系对于人神关系的界定。分析后发现,儒家和基督教的起源都关涉于对神的理解和对神的虔敬:儒家认识到神的不可僭越性后,从言说"人神相通"转到对"心性"的理解;而基督教通过耶稣,向世人敞开了"人神相通"的大门。还发现,这两大思想体系转换的共同方式是"人之判断权的上交":前者导致了"不语怪力乱神",而后者转向了信仰。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罪与罚》的主题,对其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身境遇以及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境遇进行分析。分析认为:隐藏于《罪与罚》中的一个晦涩主题是基督精神;只有皈依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先生“乾元性海”命题将“乾元”与人之本性系联起来,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以乾元在人谓之性,乾元之“乾”乃刚健不息之意,故乾元本体在人亦成就刚健不息之性。故熊氏言“性”特别突出“生生之本然”,即人禀此生生不息真几而生,亦当生生不息,刚健向上。但是乾元健动不止并不是毫无险阻,由于坤势凝聚作用,人禀坤有形,与物接触,形成与本心相反的习染之势,障蔽本心,阻碍乾元发用。故人必须破除险阻,畅发自性。因此,熊氏论心性修养时,极为注重生命力的刚健不息。效法坤势的收摄承载作用,熊氏也注重涵养本心,根据《观卦》爻辞,提出“观生”的收敛工夫。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童话《小王子》是第一个以宇宙空间为背景,以多个星球意象表现成人与儿童生存境遇和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的作品。作者通过宏大的外空间背景,将成人与儿童放置在相互对立的位置上,并通过夸张的空间意象,对比了儿童与成人的生存空间与心理空间,一方面揭示了儿童的生存现状与成人的贪婪本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儿童的单纯本性使他们获得了广阔的内心世界。此外,结尾处的"回归"一直以来存在着多重解读,"回归"本身存在的矛盾将小王子的空间之旅延伸向了"另一处空间",反映了作者对成人是否能够回归儿童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超验主义的创始人爱默生与古代中国圣人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前者认为"超灵"是万物的发端与归宿,人类应当崇俭抑奢,依赖直觉,回归自然,从而获得精神的圆满;后者则认为"道法自然",人类需"复归于朴","涤除玄鉴",通过"直觉"洞察和体悟"道"的最高境界。爱默生视自己为美国社会精神和道德种子的播种者,他之所以关注东方哲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助东方而重新找回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