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相似文献   

2.
现有哲学教科书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概括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并且受必然性支配。这种表述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以前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有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但是,当代科学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发展表明:这种概括已落后于现实。现代的自组织理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理论已向我们揭示:不仅由内部根据所引起的必然性决定事物进化和发展的方向,而且由外部环境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有着客观的原因 ,即社会共同利益的二重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但直接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的 ,则是依据现代经验科学原则而确立的真理观。因此 ,惟有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 ,确立新的科学原则 ,才有可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逻辑真理的相对必然性及其经验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维形式及其与经验世界的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真理分成两类: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这种分类的依据是经验和理性、形式和内容这两对哲学范畴各自侧面的差异和对立。哲学界和逻辑学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观点:逻辑真理仅取决于理性思维形式,和经验事实相互分离。本文试图对以上看法的合理性作一番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5.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孰是孰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逻辑起点、处理对象、科学背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但它们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它们的结合与互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自然界的规律性。与之相联系 ,非因果联系与因果联系一样都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方式 ,偶然性与必然性一样也都体现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真理"概念在不同的逻辑形式中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形式逻辑中就已经显现出关于真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经验的和先验的。在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中,这种倾向进一步明显化。黑格尔哲学的辩证逻辑在试图克服这两种对立倾向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逻辑,真正科学地把人类历史纳入到了"真理"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7.
逻辑作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环节,被公认为具有先天必然性的有效真理。而这一必然性的真理是通过概念表现出来的。概念作为逻辑的基本单位在不同的逻辑中有不同的定位。黑格尔就成功地用思辨的概念改造了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中的知性概念,并把思辨概念作为客观思想来彰显事物的真实本性和世界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H·普特南作为科学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数学真理观对整个数学真理性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数学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数学理论的证实问题出发 ,普特南立足于数学与经验科学的统一性 ,深刻阐明数学具有经验性、客观性和必然性。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必然性绝对化 ,指出数学真理并非仅仅是绝对真理 ,而且也是相对真理 ,是可修正的 ,从而揭示出数学真理的实在论本质  相似文献   

9.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0.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有时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未能达到目的,靠灵感、机遇、直觉、移植等方法反而突然获得了预期结果。有些同志把后一种方法称之为“创造性思维方法”或“非逻辑方法”,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高度逻辑化的数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方法”;运用灵感、机遇等方法寻求真理并不是对逻辑方法的否定,因此不能称之为“非逻辑方法”,只能说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可以称这种方法为“反逻辑方法”。所谓“反逻辑方法”,就是同逻辑方法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模糊性、偶然性、瞬时性和创新性。所谓模糊性,就是说它不象逻辑方  相似文献   

12.
(一)从静态考察,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确定的,真理不包含谬误。每一历史阶段的有限制的认识运动总是趋向于平衡,形成科学理论的个体形态。当一种科学理论形成和确立时,它保持着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及其功能的有效性,就是说,它能圆满地阐明一定领域中的同类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实践获得预期的成果,能预见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而使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它才被人们誉为真理。处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来看这种个体形态的科学理论,应该说,这时,也只有在这时,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它们各自有着质的不同规定性,互相排斥。这种绝对对立的局面,在科学理  相似文献   

13.
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曾经是历史上一个斯芬克斯的谜,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才开始科学地说清楚了这个问题。社会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只能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马克思援引爱尔维修的话说:“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必然性,因之而出现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伟大人物,则是一种偶然性。恩格斯说得更明白了:  相似文献   

14.
一种解构的知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后现代论是女性主义知识论与后现代主义交汇的产物。它否定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拒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倡导多元方法论,强调社会性别的流动性,肯定具有差异性的女性主体在追求平等中的作用;它质疑诉诸普遍性、必然性、客观性、理性、本质、一致、总体、基础以及终极真理和实在,拒斥力图超越人类境遇的任何尝试;它强调对世界、自我和善的任何详尽描述的当下性、片面性、偶然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可争论性。女性主义立场论虽有不少困境,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主流的女性主义知识论却有重要的知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哲学家布兰夏德指出:“对理性的信仰在广泛意义上说是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决定了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休谟、康德之前,理性可以获得真理、达到科学,是西方人的一种基本信念。在传统哲学家看来,理性是人类理智寻找普遍性、必然性和因果性的能力。直到休谟、康德为止,传统理性本质上是以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表现出来的。基于归纳法本质上的非普遍必然性质,休谟用非理性的心理习惯代替了理性,康德则试图建立所谓“先验逻辑”以修正形式逻辑的缺陷,意在将纯形式的逻辑规则与感觉对象结合起来。但鉴于理性这种结合经验与逻辑形式的能力只适用于经验世界,所以归根结蒂理性在康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理论界》2009,(2):102-103
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强调"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完全是偶然的,只能由偶然性逻辑支配,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后马克思主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历史发展视为"偶然事件"的堆砌,体现了其唯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目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法。一种是: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以下简称前一种排列次序);另一种是:原因租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以下简称后一种排列次序)。两者都讲的是这五对范畴,但逻辑的起点和终点却大不相同。那么,这些范畴的排列究竟是主观随意的,还是确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范畴体系的逻辑次序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按照什么顺序来排列呢?下面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俄国形式主义融入中国文论的过程,也是中国文论转型中克服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思维的过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最初遭到拒斥及随之的全面接受,都受到中国当代文论转型中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综合性解读,则标志着中国当代文论对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超越的开始.不过,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还远远没有消除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文认为:只有缩小文学本质的逻辑内涵,扩大文学本质的逻辑外延,文论转型与重构中的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才可能被超越.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不是思想的声音记号和工具,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无意识的集体心理,从而构成了思想得以可能的先验基础。语言有着不同于"思想的逻辑"的深层道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把思想与事物的外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对立,而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决定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关系,从而语言的理性把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还原为思想想象现实的"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人的能动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的内在冲突构成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对立,并且导致了葛兰西时代革命实践中宿命论与机会主义的对立。本文通过讨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立足于葛兰西对必然性的独特理解,试图以葛兰西的视角来审视"改变世界如何可能"的问题。葛兰西通过对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假定……"逻辑的重新解读阐发出一种保持了偶然性维度的必然性,从而给予改变世界以现实的可能性。葛兰西的必然性符合人构造历史的行为的特殊性,即历史的必然性由人的行动所诠释,而人的行动仅仅是一种趋向,其中充满了可变因素。但在行动过程中,这些可变因素"被假定"为必然性的构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正是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恢复这种必然性的"假定"的前提而同时保持了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