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0,(2):141-150
本文在介绍了宗教和文学背景之后,重点介绍了印度中世纪耆那教诗人焦因度和罗摩狮子所写的神秘主义诗歌,并从中选译数首作了评介。最后分析了耆那教神秘主义诗歌产生的原因,总结了这些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琰 《社科纵横》2006,21(9):116-117
诗歌是文学的四大样式之一,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抒情色彩。中国现当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发展和革新,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现当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入手,阐述了作者对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诗歌之美,古今共谈。然而正如严沧浪所说,诗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在本文中,我们想对诗歌所固有的艺术审美规律,试作几点新的分析和探讨。一、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错,但却并未指出诗歌语言的根本特征。实际上,诗歌语言具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形象语言。(2)它是一种讲究音韵声律,因而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第一个特点乃是一切文学语言(如小说、文学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诗歌语言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中世纪锡克教的主要经典《阿迪·格兰特》的成书过程及作者情况,举例分析了锡克教祖师那纳克等人的诗歌,并指出其特点,评估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诗歌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宋元诗歌中的美学观念 ,从大量诗歌实例中 ,展现了“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了宋元诗歌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6.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4,(6):153-157
中西诗歌的概念有很大差异,中国诗歌相当于西方的抒情诗。中国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型文化,这对中西诗歌不同美学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忠君爱国,西方诗歌中没有与中国类似的忠君思想;忧国忧民题材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内容,西方诗则对民生疾苦普遍有所忽视;中国诗歌常常描绘时间已经流逝而尚未建功立业的恐惧,西方诗歌却常常把时间的流逝和爱情、死亡联系在一起。诗歌在中国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在西方则长期遭到拒斥。  相似文献   

7.
马瑞红 《社科纵横》2005,20(3):140-141
本文认为,诗歌在网络上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由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由精神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改变当代汉语诗歌受众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为诗歌回归大众生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同时,网络的数字化、隐身性、市场化等特征也使诗歌在网络上的发展面临深深的危机。当代汉语诗歌在网络上的命运如何,需要遵循诗歌的艺术规律、网络的技术特点,需要网络内外诗人、读者、评论者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钱志熙 《阅江学刊》2012,4(1):92-98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更具特点,他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背景,揭示出了包括孟浩然诗歌在内的盛唐诗风,是在对建安诗风与六朝诗艺的辩证继承、成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极符合唐诗繁荣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莫卧儿末代著名诗人迦利布的生平与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做了分期,并举例分析了迦利布诗歌的主要特点。迦利布在乌尔都语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近现代乌尔都语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0.
王志清 《唐都学刊》2007,23(6):97-102
"后王维时代"的王维接受,呈现出接受的多元和动态的特点:全盘接受—部分接受—全盘拒绝。走向王维和走离王维,都是时代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无疑使诗歌出现了千新万变的繁荣,中唐诗人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奇异世界。因此,王维的边缘化,其实质涉及到社会转型而引发的诗歌转型,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李白诗歌中,部分诗作的叙事性非常明显,更不乏有名的叙事之作.李白诗歌的叙事艺术,具有叙事手法多元性、叙事语言多样性、叙事视角多维性、叙事风格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学习与探索》2005,(4):108-111
作为现代派文学潮流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象征主义对20世纪文学开放系统和多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公立象征和私立象征是象征主义诗艺与传统诗艺在象征表现技巧方面的本质区别,该区别决定了象征诗歌意象与传统诗歌意象呈现出系统性和分散性的不同特点,并使其在诗歌的思想意蕴上表现出朦胧化和明朗化的相异特色,最后导致了诗歌阅读者由读者的被动接受地位向诗人的主动创造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当代诗歌倡导回归语言,这没有改变诗歌的意象艺术之本质.隐喻是意象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学层面上,“拒绝隐喻”是不可能的,其实质是反对被滥用了的作为修辞格的隐喻,而向语言本性中的隐喻回归.隐喻的古今差异对应于意象的古今差异,在符号学描述中,这一差异体现为语象与意象,此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语象的图式是经过元语言层的含蓄意指,当代诗歌的意象一般与语象相伴而生,成为语象化了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诗坛上80年代中期出现了探索诗潮,曾引起一阵喧哗与骚动。本文对探索诗潮的走向、内容、成绩和缺陷进行简括的分析,概括了这一诗潮的特点,并对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提出了希望  相似文献   

15.
马笑宇 《社科纵横》2008,23(9):88-90
本文通过对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分析以及与阮籍咏怀诗歌的比较,试图追寻诗歌发展沿变背后表现与再现诗美观的消长与互补.论文认为,<马诗>二十三首不仅是咏物组诗,也是承继了阮籍咏怀组诗特点的咏怀组诗,其抒写情感的角度逐渐由内心世界转向外物,构思方式从以寓意为主转向刻画形象为主,诗人主体创作意识由表现的创作手法和诗美观转向了再现的创作手法和诗美观.  相似文献   

16.
张林杰 《学习与探索》2007,12(5):181-18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9.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前,“湖畔诗社”诗歌在民主势力和封建势力的恶战中起了进步作用,赢得了广大新青年的“倾慕”。这除了进步的内容之外,也有艺术上的原因。本文试就湖畔诗社的两个主要集子《湖畔》和《春的歌集》,对“湖畔派”的艺术特点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探索白话新诗的历史发展及其创作上的有益经验。(一) 抒情性,是诗歌的一个基本特点。诗歌的再现或反映生活,就是作者把对于生活的认识,感受升华为一种激情,用这种激情来感染读者,影响读者。而新文学初期的白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