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上海学这门学科是文理相通的,不应偏重。但从今天到会的名单来看,特别偏重文科,没有重视理工,同济大学只来了我一个人。我们知道现在的人文科学不等于说只偏重于文,它与理工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上海的建筑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而今天的会议,建筑学没有人,人类学没有人,搞设计的也没有人参加,我感到很遗憾。如果把建筑、设计排除在上海学之外,上海学的研究就不完全,因为上海的建筑是上海学的重要内容,中国近代的建筑是以上海为发源地,这在历史上是不可抹杀的。总之,上海的园林建筑是上海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不成功更难     
《21世纪》2010,(6):68-69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情景。那时,我刚刚从武警部队转业,听人说,凡是优秀的人都要到上海滩去。受到这句话的鼓舞,我没有多想,打了个简单的行李卷,就直奔上海。  相似文献   

3.
我叫邱欣明,来自江西一个偏远的小镇,于1994年7月考进上海市园林学校,迄今为止我在上海已生活近十年了。初到上海的我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迷惑,相反,我深感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好做人、做事的本领,将来能更好地为家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我今年刚满19岁,已经是一个软件编程工程师了。说实话,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奇事缘于一场突降之“祸”。去年春天眼看就要高考了,在上海周浦中学读高三的我突然被告知,没有资格在上海高考,我必须回到原籍去。原来这是我父亲的一个疏忽:10年前我父母从河北老家到上海做生意,当时有政策,只要  相似文献   

5.
我来自安徽,由于父母在上海打工,所以我从小学起就来到了上海生活。中考那一年,我想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只能报考中职校。父母建议我学习一门手艺,可是我比较喜欢读书,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手工操作没有太大兴趣。那时的我,年纪小,很乖,很听话,为了父母我还是妥协了。  相似文献   

6.
潘炜 《新天地》2012,(3):6-7
我叫沙拉.伊马斯,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中国上海人。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立维.伊马斯逃离苏联,一路颠簸流离,来到中国上海,这也是继二战后,没有家园的犹太人第二次客居上海。父亲立维.伊马斯来上海二十余年后,凭借犹太人的韧性与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过上了富足平安的日子。年幼时的缤纷记忆  相似文献   

7.
杨数同学——上海悉尼工商学院2002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说起大学生活对我的改变,还得先说说我在高中毕业时的状态。那时的我一片茫然,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没有过工作经历,有的只是书上的那些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65岁,退休以前是海运局燃料公司的调度员,成天与轮船、汽油、柴油打交道,怎么都和文艺沾不上边,但我从小爱好唱歌,一直苦于没有学习、展示的机会,因此退休之后,我便报名加入了上海老年大学的声乐班,系统地学习唱歌。  相似文献   

9.
国学、政治和二十一世纪的“匾”季羡林祝贺《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想谈几点意见:第一,前不久接到吴江同志的信,附有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关于国学问题的文章。接着我就接到了上海《文汇报》直接给我的信,要求我参加国学问题的讨论。我都还没有答复。如果答复...  相似文献   

10.
举杯齐眉     
《北方人》2008,(Z1)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张允和,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不久我们就在上海结婚,四姐妹里,她最早结婚。我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提倡结婚不要乱花钱,我们有一个亲戚有钱,结婚花了很多钱,我们就反对那一种。当时结婚不得不请客,我们就找了上海青年会,请客简单便宜。我和张允和的婚礼,我母亲去了,我父亲没有去。除了去日本留学那段时光,我们主要住在上海。她们家住在苏州,  相似文献   

11.
陈杨 《成才与就业》2014,(22):34-34
正在东北度过了四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我心里感慨万千。回想这四年,我学会了独立和坚强,也学会了照顾自己,还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辜负最初的梦想。毅然选择去远方四年前填志愿时,为了学医梦想,我把志愿填到了远在黑龙江省的学校,这对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我来说,算是做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很多同学不愿意去外地念书,但我不想"委屈"自己的学医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上海杉达学院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一名 普通毕业生。2001年毕业那年正好赶上了应届大学 生就业的高峰期。像我这样毕业于民办学院初出茅庐 的专科生,没有名牌院校的背景,没有学士学位的头 衔,似乎缺乏竞争力。而当时的我正是在这种条件 下,凭着坚定不移的决心空手上阵的。  相似文献   

13.
牟洁 《社区》2001,(11):46-47
基于一种敏感的特质,我对老年人怀有深深的感情。在上海采访期间,每到一处,我都会问到为老服务的情况。据了解,上海这个目前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没有将占总人口19%的老人当作包袱,相反的,从市委、市政府到基层的民政部门都将为老服务纳入了重要的工作日程中。  相似文献   

14.
阿益 《社区》2002,(18):39-41
话说1990年的夏末,阿益来到了上海。 阿益走出上海新客站,站在阳光下的那一瞬间,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先是哈哈大奖两声,然后很得意地想,上海滩啊上海滩,我来闯天下了!然后东张西望,看有没有小马哥、许文强之类的人物在火车站附近游荡。 后来,阿益的一个上海朋友说起自己外公从宁波来到上海,大声喊上海滩啊上海滩,我来闯天下了。阿益听了很吃惊,觉得怎么可能?自己的心理活动怎么就被朋友的外公给盗版了?转念一想,时间不对,应该是自己盗版了外公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三年前,怀揣着希望和梦想,我离开家乡和父母,独自一人从南方沿海地区到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学习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时光荏苒,如今我已毕业,回想这三年,每年都有一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融入学校和社会初到上海,耳边没有了妈妈的"碎碎念",与老师、同学不太熟悉,我有点不适应。不过我明白,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总要走向外面的世界,这就需要主动适应,而不是一味地抵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学校里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开始稍微赚比较多钱的时候,我从上海买了一个GUCCI的包包给妈妈。那天回家,因为我没有带隐形眼镜的药水,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起床出门帮我买药水去了。那个时候我还在昏睡,并不知道妈妈精心地换上了好看的衣服,背上了GUCCI包包。当我起床刷牙,  相似文献   

17.
徐小平 《21世纪》2008,(6):14-15
汶川地震时,我正在上海飞往北京的途中,所以没有感到震动。落地后,打开手机,看到北京住处一位邻居发短信给我:楼里有明显的震感,住户全部聚集到了大堂,你在哪里……灾难面前,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得这么亲近、这么温馨……  相似文献   

18.
张瑶 《成才与就业》2011,(18):13-13
弹指一挥间,我已离开母校两年了。在这两年间,我没有忘记母校对我们都江堰学生的关心与帮助。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后,在政府帮助下,我来到了上海工商信息学校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在学校里,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是那么的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19.
我没有算过上海有多少“洋妞”,好像也没有哪个部门作过统计,只是在许多场合中认识或是听朋友介绍,觉得挺有意思的,便记下她们的故事。 “德国脸蛋” 年方17岁的德国波恩模特莎拉·凯库士身高足足1.85米,是1997年德国19万俊男倩女中选出的“德国脸蛋”小姐,她代表着德国女性的美丽。前不久,莎拉在上海德国消费品博览会上担任时装模特,表演一结束,就出去逛上海的大街小巷。她兴致勃勃,还滔滔不绝地提了许多建议。 莎拉是第一次离开德国,进行国际性的时装表演。她很惊奇,为什么上海人没有穿中式的服装?在她的想象中,东方的上海,人们应该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翻看《走近邓小平》、《邓小平的历史足迹》等书籍时,看到一些记叙小平同志在西安视察时的回忆性文章。这些文章再一次使我清晰地回忆起当年陪同小平同志视察西安时的情景。恰好这些天清理自己的日记本,找到了我在担任陕西省省长时1980年接待小平同志的日记。现将上述两本书中相关章节未叙述到的情况,补叙如后。1980年6月下旬,马文瑞同志病了。按省委的安排,我带11位同志到上海学习,谈经济协作,探索陕西与上海经济联合的路子。26日忽接常务书记章泽同志打来电话,要我30日前赶回西安。在上海的活动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后来决定我自己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