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2.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该项政策的推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特点,充分关注了孤残儿童成长的需求。而在实际寄养工作管理中,对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乳娘”(寄养家长)相关支持其实远远不足,这将会影响到家庭寄养的可持续性及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呈现案例、进行讨论,试图为“乳娘”建立支持系统,以促进孤残儿童成长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3,(11):25-26,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安徽、上海、山西、云南、吉林、四川等地逐步开展了家庭寄养,迄今已有10余年,家庭寄养这种新的安置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各地民政部门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家庭寄养工作,全国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行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  相似文献   

9.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的始终,力求通过家庭的滋养和关爱促进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寄养儿童的护理、教育、康复为突破点,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立足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点,认真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家庭寄养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1.
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在高平台上持续发展,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始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配套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管理体系,家长功能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寄养专业评估体系,特殊教育体系,康复训练、指导、培训综合体系。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运行在维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满足寄养家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作为上一周期“特困儿童救助”项目的八个执行单位之一,按照项目工作的整体计划要求,比较圆满地完成活动任务,并提前达到了50%以上的孤残儿童通过家庭寄养等多种替代性养护模式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项目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4.
刘馨  李喆 《社会工作》2012,(4):78-80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对山西某福利院的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到目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索一套可行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本着"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的理念,为符合寄养条件的孤残儿童重建家庭,截止目前累计让1000余名儿童圆了"家"的梦。  相似文献   

16.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以收养弃婴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371人,从2004年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家庭寄养累计总人数165名,现有寄养儿童62名,其中男孩24名,女孩38名,男女比例约为0.63:1,正常儿8名,大部分为不同程度的残疾儿,最大年龄为15岁,最小年龄不到1岁,平均年龄3岁零6个月,共34户寄养家庭,主要分布在观澜牛湖、黄田翠湖、宝安创业二村3个社区,家庭寄养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始于1981年。当时为了缓解孤残弃婴(特别是女婴)过多的压力,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尝试性地开展了家庭寄养工作。至1995年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工作时,已有近两百名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健康地成长。1997年,在"浩德"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济南唐王镇Z村家庭寄养基地的长期志愿服务,以及于2009年月7月对济南Z村家庭寄养基地调查的资料,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效果以及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淳朴、自然、温馨的寄养环境、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对孤残儿童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环境也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普遍加强,并在寄养过程中使他们找回了曾经缺失的亲情和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