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教育,在对人的精神引导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和政治化的使命,并达成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之目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遵循"人与社会"两大逻辑起点,"人的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之一,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基于人性、弘扬人性"的教育,使社会教化建立在对人性的尊重和完整把握上,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非人性”、“反人性”指控不能成立,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即人性伟大复归的学说,灌输马克思主义自然是人性伟大复归应有的题中之义。把灌输简单归结为方式方法是忽视了灌输作为基本原则或普遍原理的本质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灌输的理论倡导与实践的历史沿革表明,灌输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实践运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自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5.
卢梭以其政治-社会共同体来批判现实社会、政制及人性。卢梭式政治-社会共同体以人类的自然生活为前提,但它的实现又以克服自然生活为基础。在卢梭社会思想中,自然生活与政治生活相互对立。因此,探寻卢梭社会思想的意义以"还原"卢梭社会共同体的可能性尤其是以对共同体的人性还原为基础。对后者的阐发必然涉及人类心灵机制的自我演化。从此出发,卢梭社会思想为当今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终极价值都根源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这种关联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在于对人性的违背,同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及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或主要任务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著名命题,深刻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和希腊人的政治理念,其包含的明确的自然人性思想和潜在的自然人观念,开创了以自然人性为政治学说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和寻求逻辑起点的学术理路,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深入解读亚里士多德这一命题,对于全面认识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厘清西方政治学说的学理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山楂树之恋》用政治语境下的"纯爱"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压力下的光辉"及"冰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相似文献   

10.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荀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11.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形成变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其自身的规律。认识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 ,即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谈人性     
人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首先,至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即人类共同的社会属性。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论争还有一种意见,先是承认人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然后又从社会属性对人的本性起着决定的作用得出人性只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之父的霍布斯,其政治思想以理性、自然权利和自觉的主权意识著称。而其思想中的情感维度却被忽视,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状态假设、契约论与自然权利说,还是国家学说,都是以人的情感作为基础。相比理性而言,情感更具有优先性。摆脱死亡的恐惧是造就政治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从自然状态走向契约性的利维坦,关键就在于人性的改造——使人快速地从自然人成长为政治人。一直隐匿的情感,在霍布斯的整个学说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暗含着两个维度:一个是广为人知的理性主义与自然权利学说的维度;另一个则是一直被忽视的情感政治学。  相似文献   

17.
"人"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和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人"来开展,要注重对"人性"的关怀,还应当把握"人"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8.
人性浅议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猿相揖别”,人是从动物发展而成的。一当脱离了动物界,这便是人类社会。没有社会便没有人,没有人便没有社会。但从自然属性这一面而言,人仍然是动物的一种。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概来自自然界,所以人绝对离不开自然界。但是人去获取生活资料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的;由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的婚姻关系、政治关系等等,所以任何人又绝对离不开社会。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权利理论、人性假设逻辑和有限理性理念,共同构成政治哲学的人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奠基于个人权利至上、权利让渡和有限政府三大递进原则,最终证成了"以权力制衡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去恶路径。基于人性善恶二重性在公共权力上的增殖发用,我们获得了政治哲学之道德判断基础;但无论哪种人性假设,其单向度发酵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都是不自足和不完善的。对人类认知能力和智性范围的断限,创制出与无限理性理论和全能政府实践截然相反的有限理性认识论与有限政府运作模式。面向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的人学基础考察,与其说是为了适应"全面深改"阶段的中国政治社会新常态,不如说是为着更多新的、有价值的政治思想资源和政治制胜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人生境界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所具有的内容和特征使其内在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人生境界的本质规定性着手,分别从基于人性、基于社会和基于个体三个方面论述了人生境界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生境界对人性、社会与人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生境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