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著名彝文信息处理专家、西南民族学院教务处处长、四川省彝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沙马拉毅教授编写的《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一书最近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沙马拉毅教授长期从事彝文信息处理研究的结晶 ,全书用十四章的编幅全面系统地阐述和介绍了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输入、输出及显示技术和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彝文音素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词语输入法等。并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文字编辑排版等几方面对《YWHG北大方正彝文电子出版系统》、《YWPS高级彝文桌面办公系统平台》、《YWZ…  相似文献   

3.
由我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沙马拉毅教授撰写的《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近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输入技术、显示、输出技术等。介绍了彝语文基础知识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彝文音素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词语输入法以及近万条彝文字、词电子词典。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文字的编辑排版等几方面对《YWHG北大方正彝文电子出版系统》、《YWPS高级彝文桌面办公系统平台》、《YWIM彝文字幕机系统》等当前广泛应用于国家机关、学校、科研、新闻出版、印刷等…  相似文献   

4.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云南的彝族,如同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一样,有很多用老彝文记载的典籍文献。《查姆》①便是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中的一部史诗。按照彝文经典的原意,“查姆”即万物的起源。习惯上,彝族人民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称作一个“查”。据传,《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有的“查”则分散流传在不同地区彝族中。因此,各地区对同一个“查”有不同称法,如叙述天地起源的“查”,有的称为《鲁查姆》,有的则称《托得查姆》。另外,对同一个“查”,在不同地区所叙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根据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查姆》,分析一下其中蕴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即《书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最早讲到诗歌创作的主旨和社会功能,以及诗歌的声韵、格律的历史记载。彝族文学史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艺论著是用彝文撰写的《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这两部著作,从源远流长的彝族诗歌的丰富材料中,梳缕、  相似文献   

7.
彝文《指路经》既是彝族历史源流、宗教文化的重要典籍,又是一部艺术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指路经》的研究只侧重于历史方面,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彝文《指路经》朴素、简洁、自然而优美流畅的文学语言及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彝族文学概论>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彝族文学的专著,在彝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彝族文学与彝族文化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命题及彝族双语创作、彝族翻译文学等重要侧面表现出了难得的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光照下,彝族歌手阿鲁斯基由民间艺人成长为民族文艺家。阿鲁斯基的文艺创作并非没有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制约,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民族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学史的高度去审视和评价,就不得不承认他在全面秉承传统彝文诗的形式模式的基础上,为表达新的时代内容所进行的重组重构即艺术创新,从而在彝文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还在创办彝文文学期刊等方面,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0.
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是当地彝族历代毕摩在当地彝族民间口传文学的基础上,用本民族传统文字——彝文如实记录、第二次创作以及翻译转写其他民族民间文学,并由彝族毕摩一代又一代不断加工、修改、补充、完善,且流传至今的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从当地历代彝族毕摩所保护和传承且当地彝族民间流传的传统经籍文学版本的主要体裁、素材及其内容看,有史诗类、传说类、伦理类、神灵传言类、婚丧礼仪类、恋爱婚姻类及译著类等;又从当今当地彝族毕摩讲唱传承形式和场域及其采用的唱腔唱曲音乐看,有“甲苏甲类”“诺依特类”“设依甲类”“阿哩甲类”等。纵观滇南彝族传统经籍文学主要体裁、素材及其内容,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支系性与区域性、原生性与变异性、追忆性与憧憬性、丰富性与复杂性、吸纳性与开放性、祭祀性与文学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彝族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除了拥有用较完善的彝族文字记载的浩翰的彝文书面古籍外,流传于彝族人民口头的民间文学也是非常广阔的。有的已被热心的学者整理研究出版,给观众读者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如闻名于国内外的《阿诗玛》等。但至今更多的还未露面,正多情地盼望着更多的学者、研究家去与之会面,使之相见于众多的读者观众。在这些彝族口头民间文学中,有一种可以说是盖着一块遮羞布的文学样式,那就是“白话”。这里说它是一种“盖着一块遮羞布”的文学样式,主要是指“白话”属于彝族青年男女谈情…  相似文献   

12.
读冯光廉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之后,首先想谈的,并非其学术成就和意义,而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主体的心灵世界。《概论》屡屡强调,“文学史本质上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的发展史”。因之,《概论》作者对文学史的研究,也就成为精神与心灵的历...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节,由此产生新老彝文使用之争。经彝族民众的努力,借用拼音等方式,对老彝文加以规范,使之科学,从而促进彝区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经 1 0余年精心编撰的 4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今年 4月正式出版发行。在 4月 6日召开的首发式座谈会上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 ,这部 1 80余万字的巨著是目前资料最为丰富、涉及内容最为充实的蒙古族文学史详书。《蒙古族文学史》是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荣苏赫、赵永铣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该书从 1 986年开始编撰 ,至 1 999年 8月编写告竣。全书详述了从古代至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蒙古族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轨迹。这部文学史以蒙古文创作为主干叙述 …  相似文献   

15.
2002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和吴振国博士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该书是全日制高等学校课程教材,问世后深受高校师生的喜爱,2003年9月荣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语言学概论》共有八章,书后附有三项附录。与我国近年出版的语言学教材相比,它有许多方面值得称道。然而,“新”字最能表达该书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祖国西南的彝族,是我国文化发达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先民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经典。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夷经即彝文经典。《天启滇志》卷三十识:“夷经,皆字”。字是古汉文文献中古彝文的汉名。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彝族文化累遭火禁,彝族文化之日辉所被,才缩小了地盘。可是今天在彝族人民中也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典籍,其哲学观念相当丰富,别具特色,亟待研究。本文拟对彝族史诗《梅葛》中的哲学观念作一初探,望方家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17.
时长日黑系当代彝族优秀的母语作家之一.其彝文小说集<山魂>,于1999年10月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本文从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及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多种理论视角,对时长日黑彝文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内蕴、艺术价值及其存在的缺憾、不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与揭示,并由此延伸到对彝族母语文学总体现状与未来前景的思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彝族历史文献,是中国古籍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彝文《指路经》是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一种有独特风格和特殊内容的少数民族古籍。这类彝文古籍名称繁多,如《开路经》、《指阴路》、《教路经》、《开阴路》、《阴路指明》等,书名虽异,但内容相同,都是彝族人民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为亡人念诵的记录,它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为一体,反映出二千多年前彝族六祖分支迁徙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观点新理论新资料──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杨权侗族学者邓敏文的新著《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已于1995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应时而出,别开生面,是中国各民族文学史理论建设的一件喜事。该书第一次从多民族文学的角度,回顾、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