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淑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184-185
古诗文中关于了字的读音和我们口语中的读音是有差异的。古诗文中了字须读(liǎo)音,这不仅有表达了结、完结的意思,也是诗人为追求音节完整,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
动词重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它与把/被结构之间的变换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动词重复结构与把/被结构的变换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语义、句法等因素在不同变换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姜守旸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通过对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三种句类中把字句里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语法意义的考查 ,得出把字句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具有与述补式短语相似的结果意义这一结论。同时总结出把字句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这一语法意义的三个特点 :1、结果的实现是非瞬时的。2、结果的程度、状态是不明确的。3、动作的短暂性、随意性 相似文献
4.
姜蕾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3):90-92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湘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86-188
重点讨论了“到L”处在动词之后的“把”字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此类“把”字句的位移类型,认为虽然每一具体句子的位移情况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但共现的具体小类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的位移类型与动词的语义特征和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把”结构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考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粤方言中同表处置义的“将”字结构的与“把”字句的异同,发现与普通话的“把”相比,粤语中的“将”字结构的语法意义更为狭窄,只表处置;对主要动词、主语语义和宾语性质的要求更为严格;并有用“但”(他)表复指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商艳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134-136
考察了典型"被"字连动句的首项动词,总结出它们都有获得这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又把它们分为水平获得、提升获得等七个小类,并分析了首项动词结构中补语的特点,首项动词的获得义和其补语的特点可以从认知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的动词从句法上来说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和代词,从语义上来说可以是动作动词、经验动词、性状动词。把字句动词的制约因素有三:把字句语义特征的制约、把字句句式类型的制约、语用的制约。把字句表示处置,也可以表示致使,因此进入把字句的动词可以是自主的动作动词,还可以是非自主的动作动词、致使动词、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和形容词;有些动词能作某些句式的主要动词,但不能作其他句式的主要动词;有些动词既不是动作动词,也不具有使动用法,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可以用于把字句。 相似文献
9.
10.
侯娟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Z1):87-88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字结构,也常常忽略它。它是指以第一人称代词自为标志,如果,这个自字在一个动作行为中既充当主语又充当宾语的时候,那么,省略后边的宾语成分而只保留前面的主语成分,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性动作行为,往往只保留第一个动作行为前的主语自,整个结构呈动词性质,可以承担动词的一切语法功能。具体分为三大类,每种类型内部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其用法和意义也十分灵活。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闻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藏缅语的字结构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定语居前的定中结构中,的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无的标记的定中结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形态脱落的一种补偿手段。藏缅语与汉语的字结构的共性是由亲属语言基因的同质性使然,而非发生学上的共性。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隐性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葛树魁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102-105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郑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198-200
"把"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被动句式,在语义和句式结构的共同影响下于元代产生,明代有所发展,但见次率低、结构简单,清代逐渐衰亡,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汉语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5.
杨逢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先秦典籍中的“巧”一词,前人多理解作“形容词+人名”结构,但这种结构未见诸同一时期的文献,故应重新审视。有人已经证明,“巧”可用作名词,训为“工匠”。据此,“巧”应是先秦文献中常见的“职官+人名”结构。工、巧、考、四字音近义通,可以互训,是一组同源字。“巧”在文献中也作“工”,而“工”是“职官+人名”结构,这也为“巧”属于这种结构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王秀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17.
18.
《朱子语类》中的“把来”结构经历了一个词汇化以及构词要素语法化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把”和“来”分别有“把1、把2、把3”和“来1、来2、来3”等等多个语义,而词汇化的“把来”结构却只有“把1来3”一种结构语义关系.“把来”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NP话题化以及“把1”与“来3”词汇化的结果.“把来”的动词性体现了“把”的动作义和“来”的趋向义的回归,体现了语言在句法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把来”的形成表明,“把来”各要素的语法化与结构的词汇化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不同进程 相似文献
19.
郑剑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讨论“所”字的作用,即指示动宾结构为定中结构,或指示其后续动词性结构为定语,并论及“所”字代替功能的隐现,提出了不同“所”字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康润润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33-134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