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民族复兴中,青年作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文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必要性,提出当代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国外对于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艺术品的转化与复兴等四个方面.而国内对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身份与文化认同、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复兴等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既有来自主流社会的建构,也有地方族群的自我认知.在旅游发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之间的交往接触引起地方民族对我者和他者的文化判别,进而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考量.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源,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族群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实现了对族群文化价值传承的同时,也凝聚起少数民族共同体共同力量,进而形成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和忠诚。而在其中,国家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国家在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当中,试图通过控制和重构历史记忆来引导少数民族成员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其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是重要的柔性途径,国家在对少数民族的族群权利保障是重要的硬性途径,它们共同为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9.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天清气朗、流光溢彩,处处彰显着中国之美、中华文化之美。文化是一种深厚持久的力量。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思想的光辉,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引领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续写中华文化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国家共识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开,增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思想之基、凝聚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实践着多民族文化的协调与发展;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性方面具有鲜明体现;在探讨当代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民族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国家认同,从而分析两者共生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同志讲:"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  相似文献   

14.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字不仅是书写系统和交流工具,而且具有文明象征意涵,带有神圣性色彩。德昂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面对这一社会事实,他们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电视剧《西游记》的情节,生产出文字丢失神话。通过此种诗性叙事的方式,德昂族在民族国家框架下重构文化记忆,背后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间文学是活态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在民族认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化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文化和民族的本质特征,在民族认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剖析民族认同的文化实质,揭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在民族认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翔云  何星亮 《民族学刊》2021,12(11):12-19, 12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文彦 《民族论坛》2012,(12):11-13
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国人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巩固的不竭动力。大力进行文化建设,通过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26日,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援藏援疆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强调,要用心用情用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湖北是民族工作大省,既有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州、自治县,又是少数民族同胞求学、务工和经商的集中地,还承担着援藏援疆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的急剧变迁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村为田野考察点,探讨了在一个文化单位空间下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因素,从而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给出参考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