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传统观念中,"监狱"只是羁禁犯人、等待审理的机构,其职能"不外乎缧绁桎梏,使犯人不至逃亡为毕事".清代监狱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有完整的拘禁体系及职官制度, 但其狱治思想仍是沿袭几千年的苦辱宗旨,以恶制恶,重刑惩囚.狴犴恶牢是礼仪之邦中的阴森之地,狱官责重位卑,视同贱役,狱卒更列"娼优皂卒"的最后一位.官卑不足弹压,禄薄无以养廉,为官者不愿躬问狱事,狱吏狱卒贪酷暴虐,重刑惩囚的理念根深蒂固.清末监狱改良,传统狱制逐渐转型,其最具近代意义者当属举办教育、培养监狱管理人员,优给津贴,提高品级,藉"新人"行"新法",以期"待遇隆则狷洁之士自至","登进严则贪墨之风自绝".然观念羁绊、学之无成、委任非人,使监狱改良的主角依然是观念尚未更新的"旧"人,善政未得善果.  相似文献   

2.
晚清苏南改良思想群落的地域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 60~ 70年代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改良思想应运而生。作为这一思想代表人物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 ,大力倡扬积极变革现状、全面学习西方、抵御外国侵略、发展民族工商、维护国家利权、实现民族富强的主张 ,形成了以苏南地域为背景的知识分子改良思想群落。本文旨在探讨地域因素对于人们文化结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影响 ,并由此揭示这批苏南改良思想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而经世致用的传承、农商并重的传统和西方文明的传播 ,无疑是改良思想得以较早在苏南地区出现并形成群体的重要原因。改良思想的启蒙不仅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而且在推动苏南地区的现代化方面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李育民  余英 《人文杂志》2020,(11):37-48
中外条约关系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平等条约是这一关系的主体。清政府对其不平等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势"至"理",即从"被其迫胁"到"向不公平"和"夺我自主之权"的逐步体察过程。早期维新派对其不平等性质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戊戌维新派的认识更加深切,立宪派作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最先明确提出"不平等条约"概念,这一首创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派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运用国际法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列强通过条约"制限"中国主权的"不平等之事实",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基本问题的现象和本质,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这一认识轨迹,呈现了应对列强侵华的相应观念产生发展的思想路径,其中包括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监狱进化的本质与社会属性——兼析监狱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监狱进化论者将监狱的进化附属于刑罚进化论,并按照社会发展形态划分为相应的监狱发展形态。其实,社会进化、刑罚进化和监狱进化的内涵并不完全重合,监狱进化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范畴。监狱进化的表象与监狱的自然属性相契合,而监狱的自然属性具有物质和自然的特性,是随着社会和刑罚的进化而变化的。监狱进化的本质则与监狱的社会属性相契合,监狱的本质属性即惩罚属性并不随着监狱的进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婉薇 《学术研究》2007,(12):148-153
1905年夏,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横滨一所广东子弟学校——大同学校创作了新编粤剧《班定远平西域》,署名曼殊室主人,发表于同年8月至10月的《新小说》。该剧旨在"提倡尚武精神",反映了当时知识界急欲改变国民性的思潮,无疑是启蒙者梁启超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中运用大量粤语和广东民间歌谣,实开粤剧之先河。而剧中插入英语和日语对白,又表现出文学家梁启超大胆的创造精神。如作者自言,此剧"在俗剧中开一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围绕“修约”中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作用,迄今尚未有将从近代中日关系确定的《中日修好条规》签订至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航海条约》纳入视野的研究,即便在“不平等条约”的探讨中,关于其平等—不平等的状态、单边性—双边性的意思,很难说根据当时的脉络进行了充分的考察。1871年,缔结《中日修好条规》时,中日两国在相互承认领事裁判权这一点上有着“交错”。但是,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开始与欧美修约,走向否定领事裁判权相互承认,于是,中日两国前进的道路产生了“分歧”。再经过32年,1903年,在相互不承认领事裁判权的方向上,两国似乎再次“交错”,这也是其后长达40年日本持续拒绝中国要求撤废领事裁判权这一新的“不相交错”路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戏曲改良运动是清末民初应社会启蒙需要,围绕戏曲改良而兴起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本文试图以天津为中心,通过对戏曲改良运动过程的描述和成败的分析,反映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下文化变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华人以淘金热为契机进入英国殖民地澳洲、新西兰以后,当地相继出台排华法案,对华人移民施加程度不同的限制.1887年,清政府首度就澳、新地区的排华立法向英政府提出交涉,恰在此时,发生了澳洲阻止华人移民登岸并将大部分乘客遣回香港的"阿富汗"号事件.由于中外条约的不对等性质以及中美之间草签了禁止华工入美的条约,中方在交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清政府就"阿富汗"号事件本身以及排华立法的多次抗议毫无效果,反倒是澳、新各殖民地趁势果断决策,同时推进英国对华条约谈判与本地立法,以阻止华人向澳、新移民,且此一决策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中英缔约谈判失败后,澳洲和新西兰在"白澳"、"白新"的国策下迅速颁行更为严苛的华人移民限制法案.1909年中国政府向澳、新派驻外交代表以后,再度提出交涉,试图谋求放宽某些重点人群的入境限制,基本上未能如愿.晚清时期中方就澳、新排华立法的连番交涉及其失败,充分反映出中国国运沉沦年代中外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自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后,为巩固统治,将权力触角伸向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茶馆也不例外.为了改良茶馆,也为了意识形态向社会的广泛传输,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民众教育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对茶馆展开空间重组,由此,民众茶园在全国兴起.从名称、布局、设施到举办实业,民众茶园展开了由内而外的空间重组.民众茶园的空间重组并没有达到改良茶馆的真正目的,抵挡不住民众陋习的力量;但对于民众教育的推进,其意义又不能一味地被抹杀.  相似文献   

10.
11.
现代监狱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监狱形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监狱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监狱。现代监狱包括我国监狱有善恶之分,也就必然存在着监狱善恶矛盾,如关于罪犯待遇的善恶问题、关于监狱行刑职能和结果的善恶问题、监狱行刑重人与重物的善恶问题以及关于监狱行刑过程或具体领域的善恶问题等矛盾。解决监狱善恶矛盾,其办法主要有依法治监、监狱改革的实践、提高监狱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等。通过对监狱善恶矛盾的解决,不断提升现代监狱的道德境界,使现代监狱行刑真正成为扬善祛恶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文钩稽史料,说明龚自珍还是一位有影响的古币学家。同时又介绍研究龚学有成就的朱杰勤教授  相似文献   

13.
美学作为西方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发展创新成中国特有的美学模式,有赖历史和关键人物的推动,当中最有力的推动者,当数初期中国留外学生.他们的经历、思想、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以及对外来学术的理解与诠释,都为中国文艺学的近现代化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本文拟分析一批著名的最早留外学生,他们如何推动中西学术,来探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与收获.  相似文献   

14.
15.
德国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庋藏清末《长春府农安县地舆全图》,对清末吉林农安县下的行政区划有细致描绘,注明了县下十二社的名称、乡约和社总的姓名、交通道路以及各社的界线,为探究晚清东北地区县下聚落的性质与空间分布提供新证。清末农安县下政区体现出地域集聚与犬牙相入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是上层制度设计与基层生活实际共同促成的结果。清末民初的县下驻防与地方自治,也进一步凸显了农安县下政区近代转型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国家派驻外交使节,由此而形成了一个近代外交官员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一些外交官员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受到西方外交理念的影响,接受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中曾纪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曾纪泽为代表的近代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是晚清时期外交近代化的反映,也在外交活动中挽回了部分利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分享经济的形成以及分享经济的性质。本文认为,分享经济发源于对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的回应。它是试图在不牺牲私有产权的前提下去修正私有产权所导致的负外部性。因此,它具有折中和融合的特征。可以说,分享经济是市场和社会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或理性算计与价值规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产物。它既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市场和社会相互折中和融合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分享经济是一种折中主义、改良主义或改良运动。分享经济是福利体系和慈善捐赠之后的一种新形式的再分配形式。它从使用权分享着手,突破了福利和慈善的边际增长的瓶颈约束,成为一种有助于实现市场效率和分配正义相统一的生活风格型再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启蒙一直是中国未竞的事业,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追求,但审美在中国现代性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表现出启蒙与审美的博弈,这种博弈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思考,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与艰难.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学定位从“经国新民“到“游戏的事业”,文学功用从“文以栽道”到“美术之文”,文学范围从“杂文学”到“纯文学”.“文学”界说的发展衍变体现出中国现代性带有内在矛盾性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柳芳菲 《理论界》2008,(5):131-133
民间习惯法作为一种非物质民俗,规范并调整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民间社会赋予民间习惯法很多强制性力量,使它有一种“准法律”的效力。国家通过审判对民间习惯加以认可和接纳,使国家法与习惯法得以相互配合。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民事习惯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其中民间契约的分析,试图探讨晚清民间习惯法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玉琼  刘力 《宁夏社会科学》2009,(4):130-133,148
晚清之际,伴随着革新自强的风潮,舆论界兴起“易服色”的呼声。随着新政的施行,服饰革新率先在军、学界推行,社会风尚亦随之转变。晚清服饰革新的背后,是作为传统礼俗文化之一的衣冠之制的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