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不缺乏进行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不缺乏一整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甚至也不缺乏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但是,为何近年来接连出台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并未使扩大内需的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效力的制度基础以及进行政策工具操作的某些策略。重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政策操作的方式是提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需求侧改革是从提高有效需求出发,用改革需求形成机制、调控机制、供需结构匹配以及放松需求限制等办法,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纠正需求结构扭曲,提高需求与供给的适配性,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和运行效率.需求侧改革有利于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市场功能,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改善国内大循环中严重扭曲的结构问题,加速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需求侧改革必然会触动各方面的刚性利益,因此,需求侧改革的难度不亚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优先次序和权重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从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改变政府职能、纠正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取向改革过度的做法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全面小康与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在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建设全面小康,关键是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以公平保证和促进效率。现阶段应以建立农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为当务之急,这既是落实农民宪法权利,实现社会公平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内需不足,尤其是居民的消费不足十分突出。研究发现,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增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透明度,减轻居民实际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应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性难题、引领中国巨轮在现代化事业下半程"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政策措施和发展进程可以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得到说明和支撑。从现实与理论的双重逻辑来看,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在于: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目标;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做文章,而且必须以此为契机协调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关系。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必须在两端着力,确立短期和长期两大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八对核心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5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1970—1998年拉动消费并挤出储蓄,1999—2010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由于高等教育学杂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扩大内需。必须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扩大内需;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减少高校收费,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正效应,应注意遵循市场需求的现象性、最终消费需求的创造性与增长拉动显著性、需求增长的持续性、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创造性.同时还应看到,当前实施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及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正确认识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效应,是作出进一步选择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结构突变检验表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生了结构性突变,同时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消费量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居民年终储蓄余额的协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5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1970—1998年拉动消费并挤出储蓄,1999—2010年挤出消费并拉动储蓄。由于高等教育学杂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扩大内需。必须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有效扩大内需;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减少高校收费,并加大对低收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我省经济产生周期性问题的原因,是需求不能支撑经济的增长,但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又是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当然有结构性和技术性矛盾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造成企业缺乏活力。因此,我省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举措应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整个经济的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又必须注重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而扩大内需和增加供给又有赖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几项措施,认为要扩大内需,必须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住房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还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投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需求结构变化中税收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扩大内需是近年及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但是其驱动力来于何处?为何在我国屡屡出台多项扩大内需的政策后其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从内需结构变化入手,认为产业结构形成的内生力量来源于民众消费,政府主动型的投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而从政策手段来看,税收政策替代财政直接投资已成某种必然.增加民众有效收入、降低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成本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是税收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居民消费既是内需的主体,亦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关键性基础,而公共消费因对居民消费具有乘数效应、消费挤入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再分配效应成为居民消费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机制。当前公共消费总量不足、不充分、不平衡及结构差异已制约了居民消费效应,需要进行需求侧改革,优化以公共消费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和预防性储蓄,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将宏观政策从投资转向消费,促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不仅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也是一定区域的化和信息中心。建设好明小城镇,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最近,我就明小城镇建设问题,有重点地对沧州市10个小城镇进行了调查。总的感觉是:城市建设已具雏形,发展势头强劲迅猛,存在问题不容乐观,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未来5年,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破解的矛盾与问题是: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怎样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等.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农村综合改革、区域经济合作与市场一体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增长极培育等方面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据此,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非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中部地区省际开放与合作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姜国俊 《兰州学刊》2006,3(11):149-152
改革开放愈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公共管理改革在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中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理解和把握正在深入进行的中国公共管理改革,有必要立足于中国改革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比较背景,从中国与世界的内外互动、行政组织与组织环境的内外互动、经济-政治-行政的三元互动、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的双向互动以及推动改革的作用强度和持久影响等多维视角对改革的动力因素和相关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论事业单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业单位是我国四大法人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中央确定的政事分开、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涉及事业单位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事业单位改革的行动纲领。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是所有事业单位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则在系统改革方面体现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向、目的和分类改革的原则。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其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总之,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7.
赛晓序 《齐鲁学刊》2003,(4):137-140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有两条改革路径可供选择 :一是激进改革 ,二是渐进改革。对于不同改革路径之间的差异 ,人们往往只是从改革速度快慢的角度去理解。事实上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别不仅是广泛的 ,而且是深刻的 ,从改革的方式、方法 ,到改革的性质、目标 ,都各不相同。全方位地透视和对比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问题、改革的“速率”问题、改革的局部和整体问题、改革中的“破”与“立”问题、改革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问题、改革中的双轨制问题、改革中的试验与设计问题、改革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内需之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夏 《学术论坛》2001,(5):91-93
本文从近年我国政府所做的扩大内需的努力,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论述了当前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如何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本文分析了扩大内需政策效益漏损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对扩大内需的影响、企业营销对扩大内需的制约 ,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能够兼顾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首先与恰当的转型顺序有关,也与每一轮改革所形成红利被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关。中国农村改革具有自发性质,得益于历史经验,由此形成的改革红利被用于支付部分价格改革成本是正确和幸运的。乡镇企业在价格改革具有优先性的引导下,利用短缺经济获得大发展所形成的改革红利,又被用于支付国企产权改革的成本。本文认为,假如改革停滞,任何改革红利都会被新制度建设所遗留的“赤字”逐步耗散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