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孔子的理论里,女性其实本没有被容纳进去,她们完全是被忽略的群体;虽然孔子也提到夫妇"敬"、男女"爱",却是为维护他的"政道"服务。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使女子触碰了孔子所维护的礼义道德,"女子"成了孔子要防范的群体。孔子的女性观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思想体系一致,与他维护的礼文化、主张的人性观和义利观一致。  相似文献   

2.
《诗》之为经,与孔子的推崇直接相关。从孔子读《诗》的态度、观点中发现,孔子教读《诗经》,从一个较直观准确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孔子对于女性,他是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与肯定的。但不可避免的,孔子也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推崇的"仁爱"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以及均平思想是人们扶贫济困、帮助弱者等行善行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乐善好施、重义轻利、荒年减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思想。其社会救助思想具有博爱精神与普世性,在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深远影响。借鉴与吸收孔子社会救助思想的合理内涵,克服其局限性,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们创造美好现实生活,也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要接续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孔子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给中国人指出艺术人生的道路。孔子以人为本,重视身心和谐。与追求知识、征服外部世界的古希腊文明不同,也与回归内心、寻求信仰的宗教文明不同,孔子教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的自我和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经历了一场批判封建儒家伦理三纲五常的解放运动,中国女性成为社会歧视话语中被压迫的"主角",至此,儒家创始人孔子却担负着"歧视妇女"、"辱骂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罪名。本文从解读历史文本的角度梳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孔子言论,并通过语义分析辨析其中各种话语争论和分歧,提出孔子从未留下任何直面攻击女性的教条与论著,作为古之名人,后世对其言论附益褒贬,在所难免,但孔子本人决非"有意"冒犯女性,"无心"蔑视女性,更不应成为歧视妇女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裹脚女性走路姿势必然是外八字脚形(肯定有人提出疑问),虽然外八字脚形不一定是裹脚造成的,但我们要讨论女性外八字脚形必须与裹脚联系起来,沿着这个思路探寻造成女性外八字的个体意识如何开端,进而论证集体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最终如何构成对外八字认知的社会稳定心理结构。同时结合巴渝女性严重的外八字现象,进一步探讨裹脚时代过后南北方女性的外八字数量差异的又一大原因,即分野文化个性张扬对外八字的影响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女性外八字脚形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紧密结合,要在全社会消除外八字脚形,更多地需要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形成另外一种欣赏的社会心理结构,这样才能使女性回到文化意义的"本原",展现更为丰富、多元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孔子与女性的话题是一个存有许多误解的话题。误解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局限,二是后世对孔子作为有意无意的变形。《论语》是谈论孔子和女性话题最为确实的材料,借助这部书的描述,可知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事实上较为矛盾,既有轻视、排斥,也有同情、体恤。后世经学家不断夸大甚至极端化了轻视、排斥的一面,而弱化或忽略了同情、体恤的一面,因此,在历史的误读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密体系的压制和防范女性的道德规范,这虽非孔子本意,但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及儒家思想的独特历史作用,自然招致人们种种的猜忌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体系完整,其特点突出表现为重人轻神、齐之以礼、弘道于世、贵和尚中四个方面。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想的形成和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社会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社会思想既有理想的方面,又有现实的方面。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仁人组成的社会,人们自觉守礼。孔子的现实社会是约束守礼的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孔子的现实社会强调有序,并体现人的本质,将拯救西方文明“无名性”的恐惧。同时,它们又有明显的缺陷。我们应正确评价孔子的社会思想,以弘扬民族自信心,并让其精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的学行结合原则,体现了孔子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幸福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体现了孔子的“仁”与“爱”。“仁”的真实含义是尚群、乐群、向群、聚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学行结合的心理要求,体现了孔子的“恕”。指出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对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并论述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在人道、治道、圣道中的表现,分析了“好学”“乐学”与学行结合、“文行忠信”与学行结合、颜回的理想与学行结合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孔颜乐趣是一种学问境界、道德境界、政治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合一的重生存的境界等新观点。最后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与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廉政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对当代社会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廉政思想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孔子廉政思想的内容。但是孔子的廉政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孔子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孔子廉政思想进行充分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挖掘其合理成分,结合现实情况指导我们当代的廉政建设,这也是我们对于孔子廉政思想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代是个新旧秩序转换剧烈的时代。贫富分化导致当时社会经济与意识(道德)关系的错位。生逢其时的孔子力图从人们的内心修养下功夫,推动社会由盲动走向理性,由无序走上有序的礼乐轨道。其义利观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辩证关系,剖析孔子义利观在处理社会贫富关系上所体现出的现实功用性,来揭示孔子的义利之辨是时代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6.
关注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前提是需要给予其合理的价值评价.对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价值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其做历史评价,即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二是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对其历史评价是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分析现代启示是深刻挖掘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便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从"仁”的思想原则出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主张把"爱人”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在任用人才方面,孔子提倡"尊贤”,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地任用贤才;在治理国政方面,孔子不仅要求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而且主张为政者要"恤民”、"惠民”、"富民”、"教民”和"取信于民”;孔子还反对严刑苛政,主张用"德治”这一比较温和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孔子儒学的人学本质及其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丁原明日本等东亚国家经济腾飞的事实,越来越向人们展示出孔子儒学与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两者倒是在特定层面上有可以沟通的地方.既然如此,那么孔子儒学与现代化结合的契机是什么呢?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其现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先秦时期较早记录了孔子事迹的三部典籍———《论语》、《左传》、《国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探讨了这三部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出其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共同特点即原质性,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失地农民中的男性和女性教育,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的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就有必要研究他们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性别差异与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女性失地农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政府及妇女工作者在具体实施"女性素质工程"时,将性别观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