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是基于他对思想的“确然性”理想的追求而提出的 ,因此 ,其中之“在” ,并非指“有” ,而是指“真” ,即“确然性”。他力图解决“什么是确然的”和“如何确然”的问题。但是 ,他的“确然性”追求却存在着将哲学的“确然性”与科学的“确然性”简单等同的方向性错误。  相似文献   

2.
雅克·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思故我在”由于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而影响深远,而我国学术界长期用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去理解这一命题的含义,结果必然导致了对笛卡尔唯理论的哲学立场的偏离。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原则出发,认为“我思”指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人的真实存在”,“故”则强调的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思故我在”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我思故我是”。这一命题既是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人是理性动物”的现代性诠释,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所有理论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4.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学中争论最多的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不仅蕴含着近代哲学的开端,而且在很大程序上推动现象学运动的发展.研讨我思范畴的历史增变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承继的脉络,从而挖掘出以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转变的契合处,为更深入地研究西方哲学抛砖引玉.一、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实行普遍怀疑后确定的第一原理.它在张扬理性、突出主体作用方面的巨大历史影响,自不待说.其间蕴含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析.(1)、个体间区别的我思依据.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5.
“五四”初期,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于一九二○年一月,郭沫若断然地说:“我想孔子那样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从赞美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其大则天’;从轻视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博学而无所成名’。我看两个评语都是对的,只看我们自己的立脚点是怎么样;可是定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祖’,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底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肯定孔子,而且对于反孔子的人这样不满,在“五四”高潮期间,在革命知识分子中间,这是颇可惊异的。人们不能不提出疑问:难道郭沫若反对“打倒孔家店”吗?既推崇孔子,又怎样理解他的反封建精神呢? 生活中常有许多复杂的情况,类似的现象包含着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又反映了同一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无疑是与笛卡儿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剖析来揭示笛卡儿是如何确立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实现哲学发展史由客体向主体转变的伟大变革的。一、“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问题首先涉及到笛卡儿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笛卡儿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怀疑主义是要否定一切确实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信仰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办不到,甚至个别学生一遍也不读.有一次,一位学生“面刺寡人之过”了,他说:“‘因时而化’懂吗?会用吗?”他侃侃而谈:“现在是八十年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还抱着古人的信条不放,这和‘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相似文献   

8.
实体与过程     
实体与过程是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而“从实体到过程”这样的命题,则表达了崛起于近代的强大的思想潮流。著名的哲学家兼物理学家M·石里克曾指出:“处于今天物理学中心的不再是有广延的‘实体’的概念,而是更一般的时空过程的概念。”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则以其耗散结构理论表明了当代科学的兴趣“正从‘实体’转移到‘关  相似文献   

9.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路线。他把“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思想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这样的改造,就赋予它崭新的含义,从而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还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不但指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奥古斯丁的“我怀疑故我在”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两个命题的共同之处是无需质疑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确实存在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论证的出发点、“我”的含义和论证的目的三个方面。明确这三个方面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奥古斯丁教父哲学和笛卡尔哲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Nullg 《21世纪》2010,(9):63-63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13.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14.
Nullg 《社区》2011,(11):59-59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15.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作品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性格典型?对于这个问题,中俄评论界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解答。一种断定奥涅金是个“多余人”,甚至说他是“聪明的废物”。另一种回答则反驳道:“我们不能因为奥涅金最终没有走上革命道路而称他‘聪明的废物’,更不能把他归入高尔基所说的那一类‘多余人’的行列中去。”这一派评论家认为,奥涅金旅行之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向达吉雅  相似文献   

16.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7.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道德优先论:康德与牟宗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为解决理性运用中的统一问题,依据逻辑确定实践理性具有优先地位;牟宗三则依据中国传统资源认为德行优先于知识。对两者进行比较发现,道德优先是康德和牟宗三各自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必要前提;因而道德优先论之花开出的结果必然是有待实践证实的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9.
周谷城先生在《再论“无差别境界”》一文中说:“我依旧认为‘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的命题是正确的。”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与周先生商榷。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周先生不是个无冲突论者,他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即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之前的“间隙”,会出现“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无差别境界”,即使出现的时间是“短暂的、一瞬时,但毕竟是出现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周先生矛盾观的核心。我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20.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