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跃、谭学纯在《语言的走向和现实主义趋向》中对语言和现实主义两者在发展方向方面一些相关性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后认为,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变异因子,披露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必要努力加强自身调节的征兆,其调节趋向是从相对单纯、相对封闭发展为相对丰满、相对开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在20世纪最大的变革之一就是借鉴西文,发展了一种繁复、细密的叙事功能。本文分析了现代白话叙事功能提高的两个路径,特别指出:汉语句法结构的调整并非无限,它更多地还是通过反复地、多层次地说,在句段的层面上实现与西文一样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对于五四文学语言欧化白话现象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五四文学语言的看法。无论理论倡导,还是作品语言,欧化白话现象与五四文学语言建构都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欧化白话现象的五四文学语言以强大的话语力量,"决裂式"带来了中国文学价值体系与精神特质的现代重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诗性空间,直接表明了中国文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语言革命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释了"五四"文学语言革命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及其意义,认为进步与发展的观念是文学语言革命倡导者们极力宣传的思想及其价值基础;创造与理性精神是文学语言革命倡导者追求的另一主要现代价值;平民化与人化是文学语言革命倡导者追求的直接现实目标.这种论述将语言革命从传统的工具价值层面深发到思想、内容、哲学精神的层面,凸显了语言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学理论要现代化、科学化、完善化 ,就要对文学语言研究误区加以认真而严肃的探讨和评说。这是摆在文论家和语言学家面前的任务。本文对观念、语体、方法几个误区作了集中的、简要的评说 ,以期文学语言研究进一步沿着正确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 ,一种受语文或文学教育箝制的思维定势就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以往解读文学作品 ,总是讲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主题含义、艺术特点等。按此模式 ,解读作品就会变得守旧和刻板 ,不关心各作品的不同 ,也不关心文学语言的差异 ,故而总难以进入作品的深层。这样的解读 ,缺乏衡量作品本体的标准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 ,通常会减低文学作品本有的艺术价值。实际上 ,文本解读必须依据文学语言 ,才可能赢得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权力。一一般而言 ,我们对于首要和重要的文学语言存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曲解 ,大致有二。首先 ,误认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7.
王汶成 《齐鲁学刊》2002,(1):120-123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 ,有些论点极富启发性 ,是当今文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条路向 :文质论 ,“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诗歌音韵学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的语用阐释使我们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有了不同的视角,对文学作品理解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关系有了跨学科研究的关系。文章从文学语言的言语行为特性与关联性特性两方面做主要阐释,指出文学语言的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并对交流中所存在的最佳关联的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综合论语言观为前提讨论文学语言。其主要论点是 :一、文学语言应是以言意并重的审美形态为主要目的、以情趣想象为主要构建方法、以二度规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话语 ;二、文学语言应是由理性、情感和审美三维 ,意义和意思两面构成的话语 ;三、文学语言应是具有整体融合性质的话语。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8):158-162
五四文学革命以语言变革为切入点,但是单纯的语言形式变革无法满足文学革命对思想变革的诉求,人们开始审视文学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最终完成了"新文学"的建构。从晚清到五四,文学语言起初作为"便于交通"的工具,其本体性的一面一直未得到足够的认识,直到文学革命发起,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才更为立体与全面。文学革命以改变思想为目的,开启了对文学形式方面的改良,同时,对思想变革的诉求也体现在了文学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其结果便是现代文学语言走出了简单的文言与白话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包融了中与外、新与旧的现代白话,鲁迅的小说语言便是其典型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孙犁的文学语言观,是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管窥其文学语言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维度,是孙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孙犁对文学语言与思想内容,文学语言与作家气质、个性之间的本质关联的认知和理解,都具有较强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小植 《东岳论丛》2023,(2):18-27+191
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鲁迅文学语言形成的渊源研究,以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鲁迅语言研究和鲁迅的翻译观、翻译语言及翻译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研究范式方面大致形成了历时性的直觉和常识的范式、分析哲学的范式和并不充分的整体论范式。我们需要梳理这些方向和范式下的研究成果,重新辨识不同研究范式的价值、意义和限度,从学理层面和文学研究实践层面探讨鲁迅语言研究的学理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此发现百年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呈现出来的审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及其牵扯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和文化趋向的嬗变,推动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走向包含文学语言、创作和翻译主体以及研究主体的整体性研究。应该说,对鲁迅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探寻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范式革新的可能路径,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百年文学研究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题述评,着眼于文化倾向对于文学语言独创性研究的影响。作者将其概括为两种相反的思路:一、激进的思路——突破,勇敢者的探索;二、平和的思路——回归,慎重者的反思。以五四新文学语言倾向及西方近代思想渊源、新中国文学语言倾向、新时期文学语言倾向为主要观察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对于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之共识,但有关认识往往是作为共时性的理论形态而被人们所接受,其对具体文学历史研究的影响尚较为有限。文学语言视域中的文学史描述对文学史研究极为重要,这一研究视域的确立,可使以往文学史描述中断续呈现的文学语言发展脉络,得到连续而较完整的梳理;在连续的文学语言发展之历史脉络梳理中,又使我们能够重新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就前者来看,以文学语言发展为中心描述文学史,可使一些描述语言发展的概念得到清理,并且准确地划分其层次,以获得一个可以对文学语言发展作细致描述的逻辑框架,从而连续而完整地梳理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就后者来看,在文学语言发展的研究视域中,我们能够看到常被作内容表彰的建安诗歌、盛唐诗歌于语言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看到常被作内容批评的南朝诗歌于文学内容表现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新认识这些重要文学阶段之间的历史关系,等等。文学语言的研究视域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对传统文学史描述的概念、逻辑、价值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义项。其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也就是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的外延远远地超出了文学范围,包括科学论著、政府文件、总结报告等等,都可被认定为文学语言(literary language)。另一义项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它仅仅限定在文学范围之内,是文学文体学(literaryStylistics)研究的对象。本文所说的文学语言(Poetic Language)就是指后者。文学语言之所以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殊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它与口语、书面语割断了一切联系,倘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特征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社会功能不同,写作过程各阶段的区别及语言传达二向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二者语言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语言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中看似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其内部的肌理却早已被部分殖民。翻译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其语言是最先被殖民的汉语,带动并影响了中国文学语言的殖民化走向。与此同时,很多清醒的中国人发出了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呼声,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文化对汉语的进一步殖民。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学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殖民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民族化建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词语的情味义是文学语言中具有情感趣味、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一种附加意 ,主要有形象、意象、隐象三种表现形态。其中隐象情味义是深层情味义 ,它体现了文学语言的最高审美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学语言观,指出刘勰尽管发现了语言的“物性”,但仍相信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加以挽救,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语言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