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说到春节习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南北方春节最大的不同就是"吃不吃饺子"。其实不止如此,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真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中国南北不同地域有哪些不同的春节习俗吧。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精神遗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一个个的节日谱写了许许多多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诗文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在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食俗、娱俗之时,还能了解一些与传统节日相伴而生的节令服饰习俗,而后者正是本文的研究重心之所在。我们希望藉由自己的研究,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令服饰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发展节令经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日本各地食用赤饭的习俗不尽相同.很多地方在喜庆之日食用赤饭,象征吉祥、祝福;而静冈县等地则在丧事时食用,因为当地人相信赤饭有驱邪避病的功能.为了研究日本人食用赤饭的原因,文章通过搜集、引用、对比文献资料,总结得出赤米、红豆、糯米的驱邪弊病性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湘西民族文化的考证和《本草纲目》的整理,从糯米的驱邪性与药理性等功用论证了糯米成为赤饭食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尧天 《山西老年》2014,(2):50-51
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国各地也各有特点。作为“文献名邦”的阳泉,元宵习俗最具有本地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饮食习俗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领域中最具稳定性和特征性。又因元帝国空前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和风俗各异,使饮食习俗显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开放性与兼容性之特点,作为饮食中最基本的主食之一米食,在元剧中因剧情需要而得到较充分的反映,述及焖饭、粥、欢喜团儿、和和饭、羊肉泡饭等,呈现出元人饮食上的丰富性,从而反观元剧在反映现实生活上的真实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殊风异俗,丰富多彩.这些风俗的内容繁杂广泛,综合各家的学说,大致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属于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如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在生产交易方面的有关习俗等;二是属于行为系统的,如有关岁时节令方面的风俗,家族和亲族方面的习俗,文学艺术方面的习俗等;三是属于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如信仰方面的习俗,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活动及其它各种前兆迷信、梦兆迷信等.无论是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还是行为系统、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自(至)始至终都渗透着一定的语言过程.传统民俗的语言从传统民俗的活动过程中抽象提炼而成,具有自己  相似文献   

7.
“花儿”中的岁时节令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 ,歌中不乏反映人们岁时节令习俗的内容。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 ,阐述了青海地区的一些岁时节令习俗  相似文献   

8.
节令在一定范围内能反映出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生活史和文化史。古代节令诗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特殊窗口,它形象反映出古代佳节时令的产生背景、节令特征、民风习俗、人文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媒介。节令与古代节令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融汇,骑射活动普遍渗入中土的时令习俗中。上巳节在祓禊洗浴、饮酒吟诗之外增加了骑马射箭的项目,重阳节也在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的基础上安排狩猎活动。中国古代文学对于这两个节令时俗的演变作了艺术的再现,从而使反映上巳和重阳习俗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迥然有别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王希杰先生在《新加坡语文随笔》的《饭盒和盒饭》中把新加坡人的“吃饭盒”同南京人的“吃冰棒”的说法相类比,认为“冰棒是棒棒儿”,“饭盒是装饭的盒子”,既然“吃冰棒”(吃棒棒儿)可以说,那么“吃饭盒”当然也可以说。可是,考之于两个词限定成分的性质、同中心成分的语义关系及整个词语的命名角度和表义功能,就会发现两个词在这几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冰棒”是以冰为原料做成的棒,其原料具有可食性,故可以说“吃冰棒”,“饭盒”是装饭的盒子,其制造原料是不可食的,不能说“吃饭盒”。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水稻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中国大米在价格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水稻基地的黑龙江省,面临进出口配额逐步取消、关税降低,国外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为此,分析黑龙江省水稻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主动发挥稻谷产业的优势,提高黑龙江省水稻的国际竞争力,抵御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先后演变为男儿节、儿童节,节日庆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牛耕的起源很早,因此,各地都有崇牛敬牛的习俗.但把牛王节作为一个节日应该是唐宋以后的事.从牛王节的分布范围、来源传说、酬谢牛王的食品、对牛王节的称呼、牛王节时间安排和牛王节仪式内容等方面来看,牛王节是中国传统稻作文化的产物.牛王节的发源地虽然缺乏翔实的史料记载,但综合考察牛王节的传播情况,牛王节的最初发源地应在江浙一带.四月初八过牛王节、吃青精饭的习俗最初来源于中原和江浙一带的道教.南宋水稻种植的兴起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牛王节在华南、岭南和西南地区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湖南政局动荡,战乱不已.兵燹水旱交乘,导致疫疠肆虐,民不堪命,1919 -1920年即是其中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瘟疫暴发除了季节气候和水旱灾害等自然原因之外,与兵祸匪患及社会陋习等社会原因也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的端午节俗为考察对象,从驱毒辟邪习俗、娱乐休闲活动、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的时间等四个方面对两地端午节俗之异同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