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比较文学首先是文学研究,需要文学元理论的指导.韦勒克等美国学者将“文学性”即审美价值等同于形式要素,不明白思想性是文学审美价值的主要内涵.文化研究夸大了文学的文化附加值,排斥人类审美共通性的研究,不符合“世界文学”超越统治文化和流行之“美”的性质.重塑美学对比较文学的指导地位,有助于把握世界文学中蕴涵的叛逆激情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人注重“灵魂”不同,中国人重视的是“人心”,西方人讲的是“救赎”,中国人讲的是“自悟”。西方文学中“灵魂拯救”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超验自省,充满神爱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学中“人心自悟”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尚实劝善、充满仁爱的群体关怀。中西方文学在各自的语境、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各自皆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各自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哈罗德·布鲁姆以一种"对抗性的批评"来坚定守护西方文学与审美传统,通过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对审美价值的强调来坚守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矫枉过正的理论态势来匡正现实文化生态,建构美国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深入理解布鲁姆美学思想的重要路径,并且,无论其丰富的思想和启示意义还是其作为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感,都值得研究镜鉴。  相似文献   

4.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价值取向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 ,受其影响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具有美学化倾向 ,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 ,对于推进我国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相似文献   

6.
文学审美命题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视角之一,随着现代和后现代的延伸,其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和扩充。传统审美“静”与“虚”的传统思想受到了“道”与“行”现代冲击。同时,审美思想在时间和空间的论域下也不断相互耦合。现阶段的审美重心、文化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断在变化中受到冲击,美学研究发展的多元性和混杂性日益明显,自由与和谐成为现代审美的主题诉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意象,“应然”的社会人生一直构成西方文学的表意核心。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文艺的超前之维或历史之维都只是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建构,它以实践性的方式为现实生活进行价值立法和审美赋形,从而促使社会人生与生活现实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也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上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借鉴西方思想、继承传统文化中,坚持创新,是王国维文学理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可是,"失语症"论者将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病态归罪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替换,而将出路寄托于对传统的回归,这是与客观的历史情理相违背的."失语症"论既缺乏表述的准确性,又缺乏病态判断的确切性,更缺乏医治的疗效性.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患的是"失创症",医治的良方是创新!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起了开路和奠基的作用,其据以立论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科学进化主义以及中西文化、文学史比较研究的方法--由此奠定了他的文学观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他描述的"文学进化"的规律是语言形式的进化;不同民族文化、文学间的交流碰撞,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胡适与"重质轻文"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更强调语言的变革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极具实践价值.胡适文学思想的局限性是过分讲究"实用"而理论含量不足;过分强调向西方文学学习,而对本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奇”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不断“美化”和“雅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审美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小说家、理论家笔下,“奇”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奇”的含义,可以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叙事、文章学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20.
"丽"是汉魏六朝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文学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文章"于原初意义上具有源于"文"、"章"含义的含美特性,文学所追求的"丽"是对"文章"原初意义上含美特性的延扩与发挥,"丽"观念是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而形成并臻于成熟的.汉代辞赋的"铺采扌离文"标志着"文章"观念之趋于明朗(自觉),标志着"丽"观念的初步形成.魏晋曹丕、陆机对文体及其体貌的辨析标志着"丽"观念的深入.南北朝时期,以刘勰及其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为代表,对文学形式美有了全面深刻的探讨,标志着"丽"观念在文学自觉中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