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所谓“认真”,就是严肃对待,不马虎。笔者从编纂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编纂年鉴也应该提倡这种“认真”精神,这种精神应当成为年鉴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思想工作作风。编纂年鉴认真不认真,质量大不一样。笔者在编辑《本溪年鉴》的文稿中,发现常见的差错和毛病,如有些地名、人名、单位名称、数据资料、时间地点、标点符号、图片上的文字说  相似文献   

3.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4.
文章起始于应用,是重实用的。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文章形式是甲骨刻辞,刻辞就是王室的占卜档案,青铜器的铭文,如《虢季子白盘》是记功文书,《散氏盘》是疆界的契约,《毛公鼎》是一篇诰命。同《尚书》相对照,《尚书》中也多应用文书,如《微子之命》、《康诰》、《梓材》等等。《周礼·大祝》篇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这里的“辞”就具有应用文书的意思,把文书分为六类。《论语·宪问》上记载了“为命”的写作过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从这种认真起草的过程,可以看出应用文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1947年5月,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掀起一场空前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历史上称为“五·二○”运动。“五·二○”运动是继“五·四”、“一二·九”运动后又一次声势大、影响深远的伟大爱国运动。本文就运动的产生、过程与策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认真反思我国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中的一些问题,由此,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新思维”的讨论。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学者仍停留在高深莫测的探讨上,研究了半天,“创新思维”仍是“玄而又玄”的风景。前不久,笔者读到的宝鸡文理学院文学院李思民教授的学术专著《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造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探究创新思维的好书。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思维的控制。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受到诸如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三峡·大坝·清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名胜风景区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王牌产品,更是湖北建设旅游强省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三峡大坝是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核心产品,更是湖北省旅游精品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的龙头产品;清江是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实施三峡·大坝·清江“一坝两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是湖北省旅游业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继“一江两山”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这对湖北旅游形象的整体提升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一坝两江”旅游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三峡·大坝·清江旅游联动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四十多年前,鲁迅在孤寂的厦门生活中曾这么写道:“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二)》)这里说的“桃花”,和“天堂”、“地狱”一样,自然只不过是拿来打个比方,以夸张的语气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如同天天吃山珍海味会使人膩味一样,一年到头看那红艳艳的桃花,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  相似文献   

9.
7月 1 9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以“学习贯彻江泽民“7·1 6”讲话 ,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7·1 6”讲话高屋建瓴 ,内涵博大精深 ,这是江泽民继去年“8·7”讲话、今年“4·2 8”讲话之后 ,又一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体  相似文献   

10.
南岳山所在方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山究竟在那里?《史记·封禅书》说:“南岳,衡山也”;《汉书·郊祀志说:“祠南岳潜山于潜”;史、汉武帝纪讲:“登礼潜之天柱山,号南岳”;《后汉书·章帝纪》谓:“望祀华、霍”;《尔雅·释山》一曰江南衡而无霍,一曰霍山为南岳而无衡。后世遂形成霍、皖、江南衡山三种不同的说法。朱熹、姚惜抱曾因江南衡山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最近收到丹麦“共产主义者工作小组”戈特福莱德·阿佩尔的来信,还附来他自己的一篇文章和两本小册子。来信中说,他以最大的兴趣,阅读了1981年3月《北京周报》在文摘专栏中转载黄万盛、尹继佐的《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正> 1920年10月,鲁迅在“感慨系之”地“呻吟”出一篇《头发的故事》之后,意犹未尽,紧接着又在同月写了“头发的故事”的“续篇”,那就是《风波》——“辫子的风波”。据周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回忆,曾见民国七年北京大学日刊上所载的《歌谣选》“有一则云:不剃辫子没法混,剃丁辫子怕张顺。这大概是河北乐亭一带的歌谣,记得是李守常君所录寄的”。又说:“入民国来,乡间盛传此谣。张顺殆张勋之讹。”这则民谣鲁迅读过与否无法肯定。但他的认识至少是与这民谣相合的:以江南水乡作背景,写了一则江南无辫农民。怕张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龙文化·义利观·现代化张子琳世界上并不存在的龙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这是因为龙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一种理想。龙是天德。《易·乾》:“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群龙无首”,“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云从龙”,“龙德而隐者”……...  相似文献   

14.
在技术革命运动中,必須大破“三怕論”。只有大破“三怕論”,人們思想才能解放,迷信才能破除,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技术革命才能高歌猛进。什么是“三怕”呢?一是怕变化。这大多出現在技术革命刚开始,他們说:“又要化了,什么机械化、自动化,真是花样太多,化个沒完”。二是怕困难。这大多数出現在技术革命运动过程中,他們說:“难呀,难呀!真是自找麻烦,有意为难”。三是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迄今为止,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笔者以为对这一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典型,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对狂人形象的美学特征,作一点粗浅的辨析。读《狂人日记》,我们都会感到,几乎在每一处看到一个真正病狂者的地方,都会同时看到另一个活生生的清醒的战士的身影。狂人怕赵家的狗、怕路人、怕小孩,感到“他们似乎想害“他”,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是一个病狂者多疑、过敏的病态心理反映,但我们似乎也同时看到,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的战士敏锐清醒的目光和警觉的  相似文献   

16.
鲍刚毅 《中州学刊》2002,(5):133-138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三谈学铁人     
学习铁人的“叫真“精神 “叫真”精神,就是办事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凑合,非常认真的精神。毛泽东有句名言,即: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叫真”精神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讲究科学的精神。纵观中外历史,无论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切发明创造和成就,几乎都离不开“叫真”精神。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都是喜欢“叫真”、善于“叫真”、习惯“叫真”的大家、名家。实际上,正是由于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地“叫真”,才不断地有所发  相似文献   

18.
单字“欇”与迭字“欇欇”应有别;“欇”与“(聶木)”形略异而实为一字。“欇”字单用,指虎櫐,即紫藤。详见《尔雅·释木》及清郝懿行《义疏》。这里不必细说。又,《尔雅·释木》说:“枫,欇欇?薄端滴摹吩蛟?“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一名(聶木)。”二书说法有些不同:一,前者为迭字,后者为单字;二,前者意符在左,后者在下。”清钮树玉说:《说文系传》作“一名欇”,《韵会》重一欇字,盖本《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19.
时间和空间、发展和联系、过程和系统,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上一个比一个具体地回答了“世界以什么方式存在”、“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事物既作为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着,又作为联系的系统而存在着,而矛盾则是贯穿过程和系统的本质。过程论、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统一,就是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就是客观世界“有序化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美)E·拉兹洛、H·马吉奴《当代科学综合观念的出现》,第5页)。一发展、联系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理念的兴起为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结构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提出了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理论·经验”结构模型。这三个要素分别处于“讲价值”“说理论”与“讲故事”的课堂环节中,其中伟大思想是思政课整体教学的价值引领;科学理论则旨在阐明伟大思想的学理依据;具体经验则能对科学理论做出进一步验证,亦能促使学生与伟大理论产生共情。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紧密联系,构成一堂高校思政课重要的内在三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