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强调了一种不同于平常感官知觉的“认知”方式──“心“,或“神”的“感知”,经由这样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身体观”及“自然观”。甚至中国传统的老庄及儒家哲学之建立,也和这种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像艺术(比如文学、书画、音乐、园林建筑)及术数(比如卜卦、命相、拳术、内丹修行)等领域,都受到了它很深的影响。这样一种对“心”“神”作用的肯定与强调,实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身体观”及“审美观”都和它紧紧相依。  相似文献   

2.
“抑商”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思想,它指的并不是抑制商业,而是抑制商人,尤其是抑制中小商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于明清时期蔚然成风的官僚经商现象,就会以为是对“抑商”传统的偏离。作者在探讨“抑商”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解释明清官僚经商与各种各样抑商措施并存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倒是一种统一。同时,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3.
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历史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东汉,这个政策却并未实行。其原因何在,结果如何,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非抑商政策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关东和共中两大地主集团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对立所造成的。正是由于这个对立,使两大集团长期存在着激烈的抗衡,而随着二者势力的消长,统治思想、治国方针、经济政策等也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非抑商政策下,东汉商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本未不足相供”、货币经济不发达及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儒学“重义”思想的影响,商业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即便在非抑商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也仍然不能破土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心向善的人性观,群体本位、利他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崇尚整体主义、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观等;而西方传统价值观则包括“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人皆自私的人性观,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自主、自决、自为的社会政治观等。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性、整体性、伦理性(等级性)和绝对性(一元性),而西方价值观则强调功利性、个体性、合理性和相对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董丛林一、兵戎层面;强弱比较与忧患御侮意识的生发所谓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是指其人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地理上在东方,时人惯以“东洋”称之的日本也包括在内)的比较而获得的思想认识,包括对有关事物的优劣判定、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一部分学者质疑“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是重农抑商”的观点,并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与其说是抑商,倒不如说是重商。作者针对这种质疑,从其理论认识和史实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最终得出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主要还是“重农抑商”,而并非重商或既重农又恤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7,28(2):90-93
在我国面临庞大的“文化赤字”的情势下,我们要重视以《文心雕龙》为高峰为重镇的中国文学理论。用《文心雕龙》的“六观法”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进行研究,可以打破中国传统文论“不重分析没有体系”的迷思(myth)。  相似文献   

8.
刘龙伏 《江汉论坛》2002,(11):93-94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和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和中国周易学会协办的“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于2002年8月18日至22日在青岛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20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50余篇。会议以“易学与中国哲学的整合与重建”为主题,对易学和中国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将会议在易学方面的研讨情况综述如下。(一)简帛易研究和易学探源。汤一介对《郭店楚简·语丛》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  相似文献   

9.
张然  曾庆贺 《理论界》2007,3(10):172-173
被称为20世纪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其内容是以徽州籍平民家庭为主体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民间性、真实性等特点,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徽州文书的考察,具体分析明代商品经济观念及析产分居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明代的徽商用“迭相为用”的功名观代替了“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功名观。在析产分居理论上,则用民间的“常理”代替传统儒学的“天理”。阄书和产业批受是明代徽州地区处理家庭财产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常的看法认为,战国以后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中国社会经济天平上无足轻重,唐人即有“扬一益二”之说。这种陈陈相因的观念,导致后人湖区平原社会经济研究的误区:偏重于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长江上游成都平原。而对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则相对冷落。江西教育出版社郑重推出梅莉、张国雄、晏昌贵的力作——(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以下简称《探源》),弥补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状况不甚了然的缺憾。展读之余,发现此书具有如下显著特色。立意高远。所谓立意高远,即指作者的选题和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  相似文献   

11.
西汉“抑商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政府推行的“抑商政策”,学者大都认为是一种抑制商业的政策,并将其与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相配套,故有“重农抑商”之说。进而认为正是抑制了商业,才使农业得到重视和发展,西汉前期社会经济才会跳出困境,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只要全面、客观地研究西汉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史的发展,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确实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商业的发展,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西汉政府,特别是西汉前期的几代统治者,对待商业活动,如同对待农业生产一样,积极为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这在西汉的经济史料中,都有明文记载。“利商政策”(笔者试把便利商业发展的政策称为“利商政策”)和“抑商政策”同时并存。因此,如何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现象,如何正确理解西汉的商业政策,将有助于我们对西汉的“抑商政策”有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整个封建社会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一直是历史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仅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苟于的“性恶说”、告于的“性无善无恶说”、扬雄的“性有善有恶(善恶混)说”及董仲舒提倡的“性三品说’等。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西方近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所谓“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说,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解、把握及运用,给管理实践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本文就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  相似文献   

13.
王喜国  冯艳梅 《理论界》2013,(12):125-127
本文在梳理中国梦所处的外部环境基础上,从哲学意蕴和历史逻辑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梦的生存哲学、发展哲学和组织管理哲学,即中国梦的“存在一交往”观、“生产一消费”观、“集体一个体”观。进而提出中国梦能够“凝聚内力、转化外力、形成合力”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这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和平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康指标体系中环境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历来是人类的执着追求,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增长,基于这种发展理论,形成了二战后空前的“增长热”,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负效果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又促使发展理论不断演化,相继出现了发展的社会观(70年代)、发展的文化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的生态观(80年代)。进而形成如今的可持续发展观①。伴随着发展观的演化,人们开始寻找一套能全面衡量发展状态的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取代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从而导致了70年代世界范围的“社会指标运动”。社会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的商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无论对宋代社会抑或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就宋代商业观念变化的诸种表象及其背景和影响略作论述。不妥之处,恳请教正!  相似文献   

16.
许总 《江淮论坛》2012,(3):5-1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灵肉对立的二元思维,即使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也不与心灵形成对立,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心”同样也是“体”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人体器官的性质并无不同。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近取诸物”的思维习惯,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由具象的事物引发抽象的思考,生理的身体,也就同时成为了意识的身体。中国古人的身体观不仅与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美学观相互交融,而且显现为整个传统文化结构的理论基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无论是儒家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还是道家致力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都是以自我身体的感性体验为起点的。儒家身体观中包含的家国同构、君民一体的认识,道家身体观中包含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对当今世界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上的关切有着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商业、高利贷资本组织方式中的“合资”与“合伙”刘秋根中国古代商业(包括手工业)高利贷资本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独资、二是(资、三是合伙、四是合股.其中独资是指运用自己资本进行经营,其资本与自己的家财区另并不明显。这种形式很容易理解,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儒家孝道观和佛教孝道观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佛教孝道观为适应中国这块土壤,经过“格义”、“连类”等“嫁接”方法,与儒家孝道观作了长期的、全面的沟通与融合,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同时,也唤起了中国有识之士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社会的弊端,并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致使当时的士林思想发生了剧变。首先变化的就是传统的以重农抑商为核心的、以本末、义利、奢俭等封建伦理道德为补充的经济思想。但从“抑商”到“重商”的转变历程,充满曲折和反复。本文试图从近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思想变化,粗略地勾画出这一转变轨迹。一鸦片战争前后,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汉学和宋学的束缚,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龚自珍。龚自珍在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取象方法孙兆亮早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宇来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进行价值评估,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也印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