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崇拜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广告、象征等诱惑逻辑形塑大众,使大众沦为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的消费力。这种消费力通过普遍调节、普遍强制,最终展现出一幅资本权力驯服政治主体的图景。消费社会使人异化,导致工人异化为服务资本的消费性机器,工人在经济上受到了资本的盘剥和压榨,在精神上被资本的权力机制驯化为一种扭曲的畸形样态,最终导致工人政治主体性的彻底丧失。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者认为,传统消费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广告对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起到了催生和促进作用;广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瓦解了社会价值的正常结构和秩序;现代广告把商品消费变成了符号消费,消费者日益通过广告所倡导的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偏重于广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当代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语境,也忽视了广告文化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4.
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武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都市怀旧"并不是对东方文明的想象,而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想象,在想象中却包含着现实的梦想和消费的欲望,这种虚伪的怀旧貌似回归过去,却逃脱不了消费逻辑和景观幻象的制约.西方的都市景观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都市景观的生产过程,对中国的景观书写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今天,中国都市文化似乎与西方同步遭遇后现代思潮,但人们常把他人真实的后现代都市状况当成自身的现实生活,这种都市文化是需要反思的.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的是后现代理论家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思想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一方面 ,后现代理论家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宏大叙事、权力化的话语和偶像化的确定性加以拒斥 ;另一方面 ,他们又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所蕴含的否定性的叙事方式、反权力话语的批判精神和自觉地消解传统的确定性的反思意识中汲取灵感。这充分表明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为后现代理论家提供了巨大的思考和诠释空间。在某种意义上 ,研究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对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鲍宗豪 《中州学刊》2008,(1):127-131
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全球都市公民都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社会现代化对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资本全球化、全球都市化、文化大众化、休闲普遍化、消费多样化表现出来.评价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的基本观点是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必然会出现生活方式的解构与重构;对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不能作简单的价值判断,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态度;要让都市成为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生活需求的美好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相似文献   

9.
当代都市美学范式为当代文艺、审美难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视域、思路和切入点.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与现代美学崛起的进程重合在了一起.审美主义与商品化、都市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接受美学的产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都市化背景.20世纪中期的都市化进程在多重维度上为接受美学的诞生奠定了前提、基础,接受美学与消费美学息息相通.从后现代大都市的美学旨归入手可以更恰切地理解今日世界文艺、审美的创新时尚,与消费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和欲望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人通过抒写都市及都市人的生存意识,拓展了诗歌的象征系统和精神空间;同时,诗人对都市空间、运动和变化的反映,也为新诗语体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塑形"的作用。在都市文明的影响下,一部分新诗人率先建立起和现代都市风貌、速度、节奏相对应的语体结构,成为新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3.
韩若冰 《东岳论丛》2015,36(1):61-71
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日本社会消费文化而生成的结果。而由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文艺作品而衍生出来的角色、角色消费和角色市场则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日本符号消费的典型表现。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和角色消费异化的消解,日本动漫角色消费模式逐渐从"物语消费"转向重新"组装"角色元素的"数据库消费"。这种角色消费模式的自然建构不仅反映了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度,而且也给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4.
赵鹏 《社会科学家》2012,(6):122-125
1920-1930年代的上海是20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性的都市,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出版业的兴盛和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盛行建构起了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都市文化语境。这里既是充满声色刺激的乐土,也是病态颓废的本源。审美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就在这种追求颓废与享乐的都市文化氛围中发生。  相似文献   

15.
池大为和财前五郎都是生活在都市这个特定社会空间的知识分子,在这个特定的生活空间里,他们对象征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身份"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对原则、尊严和价值的最终失守。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都市生活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惟有突破"权力关系"和人性异化的藩篱,才能在追求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整体来看,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并没有在当下中国形成,但当代中国都市却也已然进入一个准消费时代.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在未来的社会形态中.它依然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存在.当前,需要重视理性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和学说时于文学的规约.强调规约,并非逼迫文学生产在意识形态上的同一,并不排斥文学价值形态的差异性,它主要是蕴含着一种介入和引导的作用.文学,在既存事实与规约的张力空间中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变革,权力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延续当代社会理论关于沉重、轻灵、流动的隐喻方式,我们可以将权力实现的新形式比喻为权力的隐身术。权力的隐身可以追溯到福柯描述的现代社会权力技术和布迪厄提出的符号和象征权力。权力的隐身术与网络社会相结合,体现了网络社会中新的权力运行逻辑,空间的虚拟化、权力的感性化、权力弥散化使得权力无处不在却又凭借技术更好地隐藏自身。权力在互联网时代的隐身术是信息技术、现代治理技术和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产物。如果权力的传统合法性基于理性和认知,那么权力的隐身术则基于感性和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交织着现代性的后现代都市社会状况造就了超级的物质富足和极度的精神冷漠,引发了包括幽闭症、购物狂、漫游癖以及思乡病在内的一系列都市病,将否定权威、主张多元、尊重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引入城市日常生活实践及规划建设中.可以抑制后现代都市状态的疯狂扩张;而后现代旅游作为拯救当代都市居民的应急良方则有点前景难料.本文将从问题与出路两方面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正刚 《江淮论坛》2013,(6):101-104
本文从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空间构成和空间尺度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传统住宅建筑院落的空间美,着重对空间组合、空间序列、空间构成进行论述和分析,就其特点也与西方古典建筑进行了比较,空间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突出特色,研究这一特点,对于总结我国传统建筑的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其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环境的发展与联系,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并以此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带来的转变、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