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收益的安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及资本收益的安排问题,得出由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各自所承担风险的差别以及公司治理对资本收益的安排.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产出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公司治理的改革应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根据收益风险对等的原则进行治理机制的创设和调整.  相似文献   

2.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物,是衡量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否匹配、监督和激励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构建于价值法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屡受指责,应公司治理之需,其革新势在必行。事项会计以作业管理为理念,以网络实时报告为现实空间,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昭示着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李春花 《领导科学》2022,(12):63-66
随着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政府所承担的职责存在治理事务泛化、治理边界扩张的明显趋势,但与基层政府职责增加相对的是上级政府放权的缺失与不足。剩余权理论能够为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关系提供一种解释视角: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不完全契约关系产生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当上级政府加强剩余控制权管控、剩余索取权收缩时,基层政府就会陷入权责失衡,目标设定权、工作检验权、激励分配权的消极行使都反映出这一状况。基于此,上级政府要树立科学政绩观、权力观,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通过优化问责体系以及条块协调促进上下级政府之间、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合作,真正有效破除基层政府权责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及其公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均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的不公平现状。基于公理化分配理论,对平均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对策的分配机制以及序列分配机制进行了公理化研究和比较,最后建立了两阶段剩余索取权分配模型,将Shapley Shubik公式和序列分配机制分别应用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分析表明,这种方式是公平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环境,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廓清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的三大特征:工资差异、流动障碍及代际传承,揭示了其根源和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根植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虚置。虚化的剩余索取权使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剩余控制权不能得到有效的外部约束,形成迥异于私有企业的特殊工资方程与畸高人力资本回报。同时,内生于国有企业特殊产权属性的"编制"制度阻碍了劳动力优化机制对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根本准则的执行,使劳动力资源无法在部门之间自由配置。此外,职位稀缺和人力资本的"不可测"在所有权虚置条件下激励了经理人的寻租行为,父辈的就业性质成为决定子女能否获得国有企业"进入许可"的关键,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内部人控制的含义学术界现有两种标准:格罗斯曼——哈特标准与米尔洛罗姆——罗伯特标准。本文把企业经理人员在事实上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思路是“放权让利”,将剩余索取权和经营决策权从政府转移给企业,结果使企业的监督成本迅速上升,政府难以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企业经理人员实际占有的剩余份额远远超过政策上规定和统计上显示的份额。  相似文献   

7.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核心。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步伐,在产权清晰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发展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一揽子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孙晓宁 《经营管理者》2013,(13):132+111-132
我国职工持股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诞生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它实现了企业最优的激励机制,暨能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完善了在以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下,着力推进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创新,真正给企业带来了活力。职工参持股制度不仅对公司职工法律地位的提升,谋求公司职工的最大利益有深远的意义,而且职工持股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作用,是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徐晓东 《管理评论》2004,16(9):35-40
本文构建的模型分析了在不完全信息下公司治理与资本收益的决定。本文的研究表明,由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承担的风险以及在企业剩余的分配上所享有的谈判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产出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有积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卸责(shirking)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必负责任。特别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和环境不稳定等卸责,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本文从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的固有缺陷、国有企业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的缺失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等入手,探讨了国有资产经营者卸责的根源;追寻了国企经营者卸责的诱因;同时发现政企不分是国企经营者卸责的动力;软预算约束给国企经营者留下了卸责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资本市场上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从企业内部章程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公司控制权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控制权防御主要通过管理者堑壕假说影响企业创新,发挥了“绊脚石”的作用.接下来,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研究了公司控制权防御影响企业创新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当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失衡时,健全企业监督机制可缓解控制权防御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控制权防御角度研究企业创新问题,丰富了“法与金融”的文献,为控制权防御影响公司治理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引发中国企业关于特殊公司治理机制设置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刘烨李凯  秦丽娜 《管理评论》2004,16(5):31-34,4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利益相关者与出资者共同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网络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势特征的核心在于,运用公司内、外环境中无形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活动的报酬递增。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入手,阐述了中、小股东的参与成本过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知情权受挫等问题。最终,探讨了基于IT技术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 “信息权及其保障”在公司治理原则中的意义公司系统要素间信息的流动、加工处理和使用是公司治理相关主体行为的基础,也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动态优化、治理机制科学化得以实现。正是有了信息权(信息获取权、使用权和发布权)的存在,才使得以股东为核心的利害相关者的权利得到维护,决策有了科学的基础,监督职能得以实施。在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的引进、使用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治理目标的实现。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中规范信息权的作用、保障机制与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是该原则完备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执行、激励和监督约束方面的一种制度或机制。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公司治理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提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决定着内部审计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的观点。通过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关系的分析,明确了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监督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有:一元制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改变董事会中的内部人控制状况,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或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等各种机构;二元制治理结构中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外部监督机制有:培育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发挥它们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发挥银行作为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发挥证券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利用证券市场的控制权竞争机制、收购兼并机制和股东投票机制等,对公司董事和经理进行外部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银行公司治理成败,从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化需求出发根据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控制和后台管理等职能领域的划分重组优化组织机构。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不可能仅依靠监督与制衡来解决,关键是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一种先进的制度,但是由于这种制度会带来代理成本。管理者收购重新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到高级管理层手中,达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合二为一:管理层获得公司的控制权,管理层将从企业经营的成功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了科龙、海尔、TCL公司的管理层收购问题,认为高管层仅仅是公司这个"小孩"的"保姆",而不能保姆越位变为"小孩"的"父母"。  相似文献   

18.
一、所有权与控制权概念简析所有权就是所有者拥有的权利。收益权是所有权的核心和实质。从公司的层面看,所有权分为资本的所有权和公司的所有权。资本所有权是与产权等价的概念,而公司的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公司所有权属于股东,因为公司所有权的形成是以股东的资产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控制权是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是投资者收益实现的手段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不同形式的薪酬安排是人力资本的有效收益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与人力资本拥有量、个人风险偏好、企业收益相关的博弈过程。本文在回顾企业薪酬理论和现有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所有人(主要提供非人力资本)与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方式,即对企业薪酬安排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总结。本文指出,若剩余索取权完全归企业所有人,则适合实施固定薪酬制;若剩余索取权归所有人和上市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分享,则适合实施分成薪酬制;若剩余索取权完全归上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则适合实施额薪酬制。薪酬计划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能够保证企业剩余分享收益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长远发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柏培文  陈惠贞 《管理评论》2006,18(2):37-43,14
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理论可分为传统安排理论和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论、激励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称论、风险承担论、重要资源拥有论、状态依存论。如果对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真正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实际上只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控制权、资产专用性和重要(关键)性资源,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三个悖论.即资产专用性与控制权两种解释的悖论、控制权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以及资产专用性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资产稀缺性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依据的论断.在这一论断框架下解释三个悖论产生原因,同时从企业资产稀缺性程度不对称出发,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工人等契约各方剩余索取权安排作一般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