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原始义为“不虑而知”。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良知”本体和“致良知”工夫紧密相连。王阳明虽然在其义理体系下对这一概念重新加以诠释,但是这一概念“不虑而知”、“不虑而能”的原始义没有随之而被消解,“良知”概念的底色被保留下来,并且规制着这一概念的意义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2.
阳明的道德教育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它具体地体现在阳明德育目的、内容、方法及过程之中。阳明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从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良知本有"、"良知即准则"与"致良知即格物",是王阳明"致良知"理论蕴含的重要内容。他的"治心"思想与其"致良知"学说紧密联系,"治心"实际上就是在"吾心之良知"上做工夫,使"吾心之良知"得以展现和扩充,在具体的"治心"实践中,与其"致良知"思想相一致。王阳明主张反求其心‘推行仁政与兴办社学,既注重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还发明了教化民众的各种措施,彰显了他内心的良知又防止了心的陷溺。王阳明的"治心"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治心"理论,对于个体生命问题的解决乃至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论的角度,对致良知学说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到晚年才提出致良知说,被他的门人奉为晚年的亲切教训,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承陆九渊心学宗旨,提出了一系列回归主体直指本心的道德论,但不同于陆氏简单地将“心与理同一”,王阳明在本心之上加进了“良知”这一道德标准,试图为心学找到客观的人格规范,为普通人打通成圣入贤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传统。王阳明“致良知”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蕴涵了中西道德哲学传统的一些重大差异。特别在当代道德文化陷入重重危机的背景下,回视两种传统,思考中西道德资源能否优势互补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8.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1999年 )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逝世 470周年 ,为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 ,阳明故乡浙江绍兴举办阳明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文专门论述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 ,认为王阳明的教育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 ,也是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 ,它也具体地体现在阳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及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薛瑄与王阳明分别是明代朱、陆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同是明显的.元明之际,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薛瑄的复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术的沉淀与变迁.以前我们过多关注二人的不同,不免忽视了他们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薛瑄与王阳明学说的相似之处主要是:都有各自的为学宗旨,都强调其宗旨是自然使然,都重视实践,都有自己的成圣途径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耿宁教授2010年出版的关于儒家心学的一部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约100万字)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该书的论题、它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儒家心学,以及它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现象学的直观与描述,此外也谈及东西方思想的基本差异与这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性质.全书正由译者译成中文,计划2012年交由商务印书馆于“现象学文库”中出版.  相似文献   

11.
朱熹在建立宇宙本体论体系过程中,由于其天理的客观外在性与超验性,导致了道德他律与知性主义倾向,偏离了孔、孟以来的德性主义传统.针对朱熹哲学的不足,王阳明以内在于主体的良知代替了朱熹的天理,否定了天理的客观性与超验性,把理收摄于一心,建立起彻底的儒家心性论,既消解了朱熹哲学的内在理论矛盾,又重建了儒家德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2.
王学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对士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瓶梅>成书时间约在嘉万年间,其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王学一无所知.<金瓶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但绝大多数不是好人,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欲望遮蔽了他们的"良知",致使其为恶去善而由人变为非人.通过孝哥出家,作者指出世人自救的根本办法是"明悟",即剔除欲望,发掘本心.小说表达的主要思想与王阳明"良知"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足以说明王学对该小说思想确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持和谐的文化观。他采取扬弃其内容与借鉴其思辨的方法,整合了儒释道的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和工夫论等资源,以构建其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艮的良知思想继承了王阳明良知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增添了良知思想的平民化特色。这种良知思想经过泰州学派的发展,对明末的人性解放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宋明理学中,王阳明因其良知宇宙观被看作极端的主观唯心论,但除良知外,他还存在着气或太虚宇宙观,并肯认后者为前者的客观基础。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关系,表现了他对客观宇宙与主体人生的不同侧重与不同选择;所谓唯心论则是其对道德本体超越性极度高扬的表现。这既是宋明理学的共通性,也是中国哲学中唯心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子,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知名学者.其认为王阳明本人的学术思想卓然可立,但因为思想形式过于简略,思想态度过于自信,以至天资不足的后学流于空谈狂妄.因而不认同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斥责阳明后学的思想弊不胜言.黄式三为清代实学一脉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可知该学派对王阳明思想的认识为阳明后学的流弊所蔽,未能认识到"敬"、"诚"是先秦儒家"礼"和"仁"的精神内核,而王阳明的"良知"说又是对"敬"、"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朝建国之初,西南边疆的云南、川西等地还控制在蒙古王公的统治之下,为了稳定边疆,朱元璋派兵南征,统一了云南,此后又在在川西北实施了隔绝蒙番和绥抚土司的政策,从而稳定了该地区的统治。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内部政局变化,西北防务松弛,蒙古军队重新突破了川北屏障,再次威胁明朝的西南边疆,如何防范,成了明朝西部边防之急务。面对如此之局面,时任驿丞的王阳明在贵州实施了绥服土司、教化苗民之策,维护了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为明朝西南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因此,可以说他在乡村治理的思想及实践方面也是一位集大成者。过对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的内容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其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性发展反应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此为理论视角来分析王阳明对于《大学》的诠释时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哲学与《大学》所共有的特点是内重于外,两者都力图寻找支撑外在文化形式的内在心理基础,因而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较为契合《大学》的本意,因而深化了《大学》的内涵。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解释《大学》,将《大学》的"三纲领"和"诚意""致知""格物"等概念作为"致良知"的内涵包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20.
"心"与"物"的关系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命题。在存在本体论视域下,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心外无物"昭示着人心与万物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心与物照"则讨论了心与物相互沟通的感应途径;"心物一体"是讨论在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层面上如何达到了"万物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