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唐朝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明君的唐太宗没有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看待佛教,而是从一种治国之策的维度对佛教进行合理的管控。玄奘法师对太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采取了更为和缓的佛教政策,正因如此唯识宗也在此期间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2.
龟兹石窟的佛学内涵,即龟兹佛教的思想特质与属性尚未得到真正的揭示。义净对印度说一切有部之戒律、制度、仪轨的记载,是揭示龟兹佛教属性与特点的十分宝贵的间接资料,尤其是玄奘、义净携回的毗昙经典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成为当今研究龟兹佛教最重要的宝典。玄奘、义净所译诸典,具有7世纪印度说一切有部流行典籍的时代特征,也是龟兹佛教和石窟的最鲜活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玄奘晚年译经的文献学研究为中心,考察了译经条件的变化,包括译场人员的减少和润文官员的缺失.通过《大般若经》梵汉对勘的实例分析,指出在译经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玄奘的译文依然在极大程度上忠实于梵文,保持了梵文繁复的风格.此外,为了遵循汉译佛经的传统和更好地传播新译经典,他还借鉴其他佛典对译文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玄奘坚守其风格背后的原因,即他希望借由印度佛教,特别是瑜伽行派缜密细致的逻辑思辨来改进汉地佛教思想和风气.而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包括与帝王和皇室的交往也都是为了使他的译经和弘法事业得到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西晋僧人竺法护一生译著了大量的佛经,关于他译经的数量与时间,各家所述不尽相同,对研究竺法护译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译经虽然译场规模很大,译经数量不少,却因种种缘由长期为人所诟病.换个角度来看,当时的译经并非全无是处.以施护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例,它不但有助于对梵文写本的释读和校订,还能从中看到译经受当时历史背景影响之下有意的省译、改译、暗语译法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皇室、文人士大夫等多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介绍了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及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性贡献,高度评价了其卓越的译介成就,并对其独到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影响与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玄奘是继鸠摩罗什之后,对西域佛教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玄奘法师与西域人民广结善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定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所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得到了西域人民的尊崇。高昌回鹘王国建立后,佛教很快在回鹘人中成了占主要地位的宗教,我们从考古发现中可以推知,玄奘及其法相唯识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回鹘文佛经残卷中有关玄奘及其翻译的经典更占有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的局面;在文学上,他又以特有的个人风度,从治国思想、文化视野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唐初诗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距盛唐还有一百多年,但唐太宗依然拥有着盛唐开创者和盛唐气象开拓人的双重身份,一手酝酿出有唐一代蓬勃自信的昂扬心态。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农业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即位后,把较多的精力放到了重建唐朝农业经济中,并制订了相应的发展农业策略。他的重农思想具体、丰富,如,认为治国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要“不夺农时”。唐太宗的农业思想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且制订了许多重农措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并不害怕灾害,反而树立了坚强的抗灾救荒信心,实施了一系列抗灾救荒的措施:设立义仓;蠲免;赈恤  相似文献   

10.
由于前朝经学的衰落和政权的频繁兴替 ,唐太宗在即位前后 ,为了建立和巩固唐王朝统治 ,重树儒学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采取了尊孔崇儒 ,褒扬前代经师 ,重视经学教育 ,统一经典等项措施 ,使初唐经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经学统一、复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文化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档案工作方面,锐意经籍,设馆修史;重视谱牒,刊正姓氏;利用档案,教戒太子;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这一系列措施对后代档案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时代有名的帝王,他励精图治、虚怀纳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这些政绩的取得既是大臣们竭力辅政的结果,更是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而唐太宗本人重视对历史的认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则是其成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玄奘不仅在汉地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藏文史书中也受到重视,被或详或略地记载下来。根据内容等方面的特征,藏文史料中关于玄奘的记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元明时代和清代。元明时期成书的藏文史籍对玄奘的记载比较粗浅,评价也在鸠摩罗什之下,这除了对玄奘的了解不够深入之外,也和汉文史料来源及藏族的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清代成书的藏文史书对玄奘的记载则比较全面、系统,且评价也很高,这是藏汉佛教交流程度加深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东汉译经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有四种:一是采用中土已有的表达方式;二是大量运用中土文献中尚为少见的表达形式,或改造中土文献类似用法;三是译经以新的形式表达全新的概念;四是有的用法仅见于东汉译经。考察表明,东汉译经时点时段的表达与中土已有的表达方式关系密切,但形式趋于新颖;译经中一些陌生的时点时段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关注。东汉译经不妨看做外来僧人学习汉语的一个早期阶段,带有浓厚的中间语色彩。  相似文献   

15.
拓跋鲜卑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宫廷营建活动,平城从荒凉的塞外小镇逐渐发展成为北魏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个时期,佛教获得了快速发展。太武灭佛法,害诸沙门之后,文成复法,佛教纳入国家管理轨道,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蓬勃发展的北魏佛经,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是朝廷扶持或者贵族供施;二是译者众多,涉经范围宽广;三是译家传承授徒,形成了义学派别。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以人为镜 ,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另一面镜子。在太宗眼中炀帝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魏征等贞观谏臣也常以炀帝为诫鉴 ,隋炀帝便以一个暴君形象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玄奘法师随兄入蜀,在成都五年的参学之地和受戒之事,详论多宝寺与大慈寺的深厚渊源.力求破解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的千古悬案.  相似文献   

18.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学思想家和旅行家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法相宗、中西交通等等方面 ,而对于其晚年活动及心态的诸多方面 ,却较少涉及。本文即从此着手进行探究 ,结合龙朔年间的“致拜君亲”事件 ,力求对玄奘及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关系做出尽可能合理有力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