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的判断句,发现二经判断句采用多种句式,以用系词为常.系词"是"字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发展出了一些灵活用法,这表明系词"是"在汉末已经走向成熟了.  相似文献   

2.
指出N1-N1句子结构模式的系词为零位系词时会出现难以划分主、谓语的问题.归纳了具体划分的语法手段,即通过非实体系词быть过去时与主语的协调一致关系以及半实体系词являться第五格表语来区分主、谓语;语义手段,即根据作为主、谓语的名词的语义类别、所承载的语义信息、限定语以及指示代词это等手段来区分主、谓语.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准确判断N1-N1句子结构模式的主、谓语.通过列举大量例句以实现帮助读者提高正确理解原文和翻译原文的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系词“为”在上古已经萌生并早于系词“是”的出现,到了中古时期,伴随着系词“是”和有系词判断句的迅猛发展,系词“为”也渐渐发展成熟,表现在使用范围的扩展和语法功能的增强上。“为”不仅用于肯定判断,也可用于否定判断;不仅用于谓词性判断句,也可用于体词性判断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中。  相似文献   

4.
无论being(Sein)一词本身是不是系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系词含义是它的主要含义。最保守地说,至少它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所以,应该将being译为"是",应该在汉译字面上体现出它的系词特征和系词含义,并且应该主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它。谈论being的翻译,也应该考虑系词的意义,即使认为应该将being译为"存在"并为这样的观点辩护,也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谈论"存在"与being的关系,而不应该回避系词的谈论,或在系词的问题上避重就轻。Being及其相关问题,包括其系词含义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语言学和逻辑学的问题,而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是形而上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一导言位于句子述词前的系词“是”的发展(在此之前汉语无系词)是汉语史上句法演变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实例。随着这种发展,古代汉语一个非常普通的“主词+名词性述词+也”的句型被中古和现代汉语的“主词+系词+名词性述词”的句型所取代。句尾语气词“也”消失。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特别是系词“是”的来源究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徐德庵先生在《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一本作(马师),是中,(马呙)、骊是骖”中两个“是”字的的用法为例,说明上古汉语已经在使用肯定系词“是”了(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二期)本文并不打算同徐先生讨论《诗经》里面有无真正的系词问题,仅就“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中的“是”是否为系词的问题与徐先生商榷。我认为徐先生把上述两句中的“是”当做系词来理解不太恰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好些从事汉语语法研究者纷纷在探讨秦汉间的“是”字究竟有没有作为系词用的。今按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重要问题,急待解决。有些人认为“是”字在先秦已经用成系词了。不过,正如刘世儒先生所说,将他们所举出的例证来看,就作为系词来处理,都是很难站住脚的。这些例证,也多半是王了一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所认为不是系词的例子。这里我不打算再说它。还有些人同意旧的说法,认为先秦没有系词。总之,系词是用在判断句里  相似文献   

8.
being是多义词,人们会从不同角度谈论它的多义性:比如从系词的角度,从逻辑的角度,从系词用法与存在用法的角度,等等。在所有关于being多义性的哲学讨论中,唯独系词含义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把being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字面上即可以看出, “是” 乃是一个多义词:“S是P”乃是系词用法,亦即最基本而通常的用法。“S是” 则是一种非系词用法,对它可以做非系词理解,比如认为它表示存在。  相似文献   

9.
Being的翻译     
在西方哲学讨论中,being有动词、名词、动名词、组合词等等不同形式。这个词最主要的含义来自其动词,因此系词含义乃是它最主要的含义。being一词的系词含义在有上下文的情况是显然的或比较清楚的,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则不是那样清楚,但是该词不可能在前者有系词含义,而在后者就没有系词含义。因此在西方哲学讨论中,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种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梳理了对西方哲学最高概念"存在"一词的不同汉译以及由此导致的争论.批评了对"存在"概念的单纯系词理解.分析了这个概念基本的不可翻译性,并通过简单讨论海德格尔的运思用意,提示了不可被系词化的汉语(此文以"有"为例)及其问题才是后形而上学之思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13.
先秦汉语有无系词的问题,是现当代古汉语研究中的争论点。本文持先秦汉语有系词之论,在此不揣浅陋,敢论所得,请正有道。一、系词“是”及“先秦系词”系词性的产生“是”是汉语中众所公认的一个系词。先秦汉语中“非、惟、维、为、谓、曰”等也用如系词,可名作“先秦系词”或“准系词”。在“是”系词性产生的问题上,王力先生以为是从指代词演变来的,洪诚以为是从语气词中来的,赵立哲以为系词“是”和指代词“是”同源异流,都来自《诗经》中的语气词。我们则认为,系词“是”,指代词“是”,语气词“是”,形容词“是”,都是同源的,它们都来自“是”的造字初义。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为“是,从日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则认为“许误”。许慎以“是”为“从日正”的说法确实不最符合“是”的初形初义,但“是”和“正”在造字初形乃至一部分意义上有相关之处是无疑的,所以“是”的形状在晚周就省作“上部为日,下部如正”,“籀文是从古文正”。仔细分析一下“是”的古形,其上半部“日”,可看作是甲文“正”和金文“正”两个上半部的合形,意指确定的目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写这篇短文,只是根据部分有关资料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上古语言现象,加以分析说明.希望做到实事求是,不是有意求异于人.我的看法,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系词“非”对举成文.但个人所见,未敢自以为是.在当今国内语言学界形势大好、令人鼓舞的气氛中,把它提出来让大家批评,自然是完全必要的.本着这一观点,我把这篇短文完成了.有些内容,还想加以发挥,但所掌握的资料,一时还不够充分,只有留待以后再作补充了.本文分作以下五点来谈.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语中系词"是"的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是"从指示代词发展到系词的过程,认为"是"自身的语义以及判断句句式的结构特点均对其从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判断句格式标记,"是"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扩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和本族语者语料库LOB,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语系词be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对系词be不同形式的使用或是过度或是不足。研究进一步发现在系词be所搭配的主语和补语的分布上也与本族语者的使用情况产生一定的差异。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对系词be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37年王力先生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的长篇论文以来,汉语中的系词问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的探索和意见有些写成了专文,有些则散见于其他论著当中。五十多年过去了,系词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看来今后还会有人继续探讨、继续争鸣的。总结一下五十多年的探索过程,明了研究的是非得失,对于统一认识以及作进一步的探讨都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文字资料及《诗经》的研究,解决了为什么同样是指示代词,"是"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而"此"却没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同时,对与这两个词有很大关系的"匪"和"彼"进行研究,论述了"皮"和"彼"之间的关系,得出"皮"和"彼"在表示代词"bǐ"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墨子》中的"是"是一个高频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为指代词以及连词语素,形容词、系词以及其他用法相对较少。在"是"作为指代词的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用法;而在回指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陈述用法。由《墨子》中指代词"是"中各种用法以及语法化的两个条件(语义适宜性和高频率)来看,现代汉语判断系词"是"很有可能是来自指代词"是"的回指陈述的功能。在回指陈述较为简单的句式中,代词"是"的回指功能不是必要的,又因"是"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判断句,故代词"是"得以演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