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整个生命,献身于楚国的富强,用他全部的精神和情感,歌唱那个悲剧的时代。本文从楚王族三姓的来历及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屈氏人物春秋至战国间的活动来展示其盛衰状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屈原思想、性格、志向之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 ,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 ,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 ,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 )的巨大空白 ,纠正了错误。论文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屈氏家族从屈瑕授封屈地为侯开始,世代享受“莫敖”的殊荣,春秋战国500年间一直是楚国的支柱。屈氏家族涌现了一大批人才精英,特别是产生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从《鄂君启节》有关铭文和汉寿县沧浪水畔楚墓群“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等文物的出土,沧港镇的遗存遗迹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分析,屈原的故乡不可能是湖北的秭归,很可能是洞庭平原中心的汉寿县沧港古镇。  相似文献   

4.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三闾大夫之职。《集解》引王逸《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励国士。”按昭、屈、景三姓,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中最著声望的三大显要家族。就现有文献来看,昭、景二姓只见于战国之时,屈姓(氏)却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早期。春秋之时,屈氏成员就曾担任要职,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稽考屈氏世系,无疑将有助于楚史及屈原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古的伟大人物,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人们将屈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失败原因多归结于楚王亲小人而疏贤良以及屈原遭人离间之故。文章在陈述这两点之外,着重指出屈原"美政"的失败是"左徒"官职虚尊而无实权以及屈原的品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在诗中,屈原借对橘树的赞美,清醒地勾勒出自己叛逆性格三个方面的基因楚民族长期与中原民族抗衡而形成的叛逆性格;屈氏家族在楚王室中因宗支疏远而备受排挤的抗争精神;追求内在品德的完美,不愿融众从俗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7.
屈原之父为谁、"朕皇考日伯庸"一语作何解释,一直是屈学研究领域中的难题.本文就赵逵夫先生等学者的相关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战国策·楚策>中的莫敖子华实名屈章,亦即伯庸,是为屈原之父.文章还对战国时期屈氏与莫敖一职的固定关系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飘雪 《北京纪事》2014,(6):38-38
记者:如何把握屈原这个人物的塑造呢?张建峰:扮演屈原这个人物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屈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人物表现上是多方位的。对于我来说,还很年轻,资历尚浅,扮演屈原这个伟大的人物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9.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的研究上 ,从家世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彭咸是屈原作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意象,在前代古贤中,他可能是最触动屈子心灵的。楚辞研究界对彭咸意象的内涵争议很大,或认为他是屈原水死的象征,或认为他是屈原归隐的楷模,也有认为是屈原仙游的伙伴。从屈原作品的实际描写来看,彭咸应是屈原心目中非常理想和崇拜的人物,具有怀信好修、导君不舍、以死誓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屈原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假象尽辞"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反抗斗争的不息精神和充满信心的复仇心理,展示了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文人们建功立业的热情高涨,屈骚忧国忧民、反抗现实的传统被发扬光大,骚体创作勃然而兴。作家们通过骚体来发愤抒情,激励名节,追求雄豪横放的奇峭美。在辞赋创作中最能体现发愤抒情特色的是王令。他的辞赋继承屈骚对独拔流俗、峻洁高尚的人格美的追求,以强烈的情感反抗现实压抑,在艺术表现和风格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屈骚浪漫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半山诗"中常用的字词和意象可体现"半山诗"的诗风清、诗味永、诗旨深等诗境特点,而诗旨深的特点又深受屈原"香草美人"骚人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原《离骚》中的“行进者”形象和其行进中的“速度感”既是屈原生命观的体现,也是其审美意识的体现。诗人用现实形态和神话形态表现出的“行进”过程,再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行进速度上,有着“两快一慢”的特征。“快“与“慢”的区别,真实体现出主人公思想深处情感的变化,这种节奏上的跌宕变化,极大地增添了全诗的艺术效果和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5.
论韩愈诗歌创作的艺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诗歌创作的成功,与他转益多师的精神有关。韩诗的艺术渊源主要是:《诗经》及汉魏古诗;屈骚、汉赋及神话传说、笔记杂传;鲍照、谢灵运、陶渊明及《文选》;陈子昂、李白、杜甫和孟郊等。韩愈在学习前人的同时,能推陈出新,积极进行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治骚者大都从屈原流放考证入手 ,因为屈原流放与屈赋内容紧密相关 ,必须由此理清线索 ,方能窥屈赋之堂奥。本文试图运用当代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等研究领域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对长期争论不休的屈原流放问题进行探讨 ,将相关线索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 ,以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有关的文学史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现实的孤独和人在宇宙中的孤独、寂寞、渺小构成了屈原精神及其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些势必影响到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屈原的孤独形成了“骚”体风格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 ,对了解战国时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史实”作用 ,但也存在历史的、文化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孝文帝为在北魏推行门阀制度,在一以贯之的门阀观念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极堂大选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孝文帝为重新配备迁洛以后的官员和确定他们的官位而进行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其前提'宣示品令',则是以门品定官品出身之令,它反映了孝文帝以官品定门第、以门第定出身、以出身定清浊、以清浊定阶级这样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家国"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它还是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家国意识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对于国家政治主题的关怀一直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不仅表现于家庭内部事件的寓指中,在家庭外围的各种社会活动里,对于政治的直观叙写、暴露与批判亦是此类小说作家们明显而刻意的追求。作家们在"政治"场景的细写和解剖当中,将他们心底的末世声音传递了出来,这是他们对于时代风雨的敏感体验和反映。  相似文献   

20.
周建忠 《南都学坛》2002,22(4):52-56
屈原放逐问题的研究,是屈原生平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由于司马迁《史记》先后涉及到“疏”、“绌”、“放流”、“迁”、“放”等,学术界对此颇多异辞。近现代的研究,主要是在王逸、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的基础上,作局部的调整或发挥,他们共同的前提是:屈原在郢都任职、遭谗、被疏;在汉北生活了一段时间;被流放江南。屈原放逐问题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误区是循环论证。鉴于条件,目前可以适当模糊一些、概括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