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中国公民的法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从目前法治践行状况来看,不容乐观,令人担忧,主要原因是一部分人的法治观念淡漠。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它对法治社会的生成和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要从立法、司法、教育、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培育中国法治观念,促使中国法治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主政治的推进、法理社会的构建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 ;权利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积极守法观念以及善良之法、法律制度之间的和谐是法律信仰主客观条件 ;如何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4.
法治之理是以实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和谐秩序为目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为手段的政治行为之理;它也是一种尊重法律规则和程序,理性运用和有效约制权力,并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法治意识形态。对于传统中国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行为方式来说,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法治之理,属于观念层面的变革。在思维过程中讲究法治之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先决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支撑,进而把发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这种文化形态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以及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传统文化惯性、文化空间挤压、现实利益驱动等因素,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呈现出法律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建设不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着力于完善边疆治理的法律体系、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保证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普遍而深入的生成,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国家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这个征程中 ,转变全民、全社会的法律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律观念将对法治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即试图对法律观念之转变进行一种理论探寻 ,以期对中国的法治建设能有微薄之助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需要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眼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 目标、观念、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其主要内容包括法治、消除特权观念、保障人民民主及法制教育。邓小平法制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法治”与 “法制”的概念比较, 阐述了对“法治”概念的认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观念更新, 应当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树立正确的权力与权利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并就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文明法治环境是指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行为和法制制度等法治因素的总和.文明法治环境由文明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行为模式体系和制度结构体系构成.创建文明法治环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中焕发公民意识,完善和宣传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开展小区文化建设,去掉不良的法律观念;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切实制约公共权力,尊重私人自治,坚持司法独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要在执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建立起科学的协调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观念是影响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 ,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各领域的作用日趋明显。以WTO为代表的国际法背景对人们传统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我们应当形成一种全面、科学的现代法律观念 ,以适应国家现代法治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法治最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制度规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法治,离不开国家法治、政府法治与社会法治的共同推进与一体建设。其中社会法治的建设,就成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社会法治的重心与重点之一,就是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言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国的法治思想的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正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从对他的法治思想的论述出发,层层深入,最后得出其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确立法治观念;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制定良法;慎重立法和重视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德主刑辅”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 ,源远流长 ,绵延不绝。它对完善我国当前治国方略有着二重借鉴意义 :消极的借鉴意义是要反对德高于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积极的借鉴意义是要坚持德法相济 ,社会主义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成因与法治观念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以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实行法治 ,建立法治国家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然而 ,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 ,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力 ,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公民法治观念的淡薄 ,难以对法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思想、行动支撑 ,极大地制约了法治目标的实现。为此 ,本文在对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成因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探究与反思的同时 ,并将面对现实 ,就如何培育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本文从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来探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促进法治国家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未来五年全面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规划和整体布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未来五年的法治建设在以下10个方面值得期待,包括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提升“国家法治实力”、加强宪法实施监督的制度建设、推进国家“良法体系”建设、明确“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五年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深入推进地方和区域法治建设、制定实施“国家法治指数”、通过法治引领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切实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制建设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政党领导的法制化,法治观念的普及化,政府和社会在法治建设中的协同化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途中 ,还必然存在着障碍和艰难险阻 ,其中法律信仰的匮乏是制约法治建设的非常重要的观念障碍。如何认识和克服这些前进道路中的障碍 ,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是每一个关心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