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振玉  梁浩 《求是学刊》2013,40(5):149-154
殷周金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并见现象,为探讨上古汉语实词虚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证语料。从词义虚化的路线看,有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发展过程的,如"暨"、"及"、"以"、"用";有经历了"动词→介词"发展过程的,如"于"、"在"、"从";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咸";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发展过程的,如"既";有经历了"动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具";有经历了"动词→频率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復";有经历了"否定动词→否定副词"发展过程的,如"亡"、"无"。  相似文献   

2.
"权力"是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与现实主义的"权力"理论不同,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不是建立在无政府状态的"均势"基础上,而是以相互依赖为分析框架,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既包括了"硬权力",也包括了"软权力";既包括了有形的物质力量,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力量;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揭示了"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是对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4.
唐先超 《社科纵横》2008,23(7):119-121
"台湾问题"产生已经六十多年了,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对"台湾统一"方式问题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博弈论"和"合作论"的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多方面分析论证"和平统一".分析了"台湾问题"在特殊的"三方博弈"中产生,用"博弈论"分析了武力手段不是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从而在"合作论"的思维下分析论证了"和平统一"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3):154-164
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秦之兴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势异"的历史认识;贾谊"过秦"论的目的是为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借鉴,由此提出了具体的仁义治国理论。同时,贾谊是汉初"六经"的重要传人。其"六经"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天道观上作出了论证。在此基础上,贾谊具体阐述了"六经"经传内蕴的仁爱、礼治思想。这些"六经"之论,成为其"过秦"历史总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3):119-122
19世纪70年代以来,囿于有限财源分配的两难与"华夷秩序"思想的禁锢,日甚一日的边疆危机触发了晚清政界"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场辩争历经了两个阶段:复奏"阶段,地方督抚就"海防"与"塞防"具体事宜陈述了各自的主张;"廷议"阶段,清廷中枢在斟酌地方督抚意见后作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决断。尽管这个战略最终在实践中破产了,但它却促进了近代国防战略的转型、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也谈"了2"的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川  周芍 《学术交流》2005,(1):136-141
区分"了1"与"了2"是十分必要的.前贤所概括的"了2"的各种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了2"的核心语法意义,"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的语气".该语法意义对"了2"的各种用法都具有解释力,在各种句类中也都能得到验证.此外,不宜单纯以句法位置划分"了1"和"了2","了2"的完句功能还受到其核心语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7):70-73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最先将"时空"引入意识,但是康德仅仅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形式。因此,只有感性可以"观";知性与理性都失去了"观"的权力。尽管在先验知性的图型中,时间与空间都起到了组建性的作用。但是,时空作为感性纯形式与"物自身"始终没有交集。为了突破康德物自体的藩篱,黑格尔引入了"个体性"、"单一性"、"具体性"的原则。从而使得思维有了存在之"所",解放了"物自身"作茧自缚的"自在空间",让思维具有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白站涛 《东西南北》2008,(12):37-37
事业创造了富裕,又成就了一种气质。北京话的一大特征就是把严肃的事物平民化、通俗化,乃至戏剧化。如"风范"一词,被北京话的"范儿"儿话之后,显得活泼、生活了许多。更不用说最早的"范儿"被用在戏剧演员演唱前的准备状态,叫做"起范儿"了——生动刻画了从常态转变为"装丫挺的"状态之间的微妙转折。  相似文献   

11.
《赤壁》完美收官,因为有了上部的雷人"笑点"作铺垫,下部更期待一路"笑到最后"。终于等到了真正的"火烧赤壁",算是和历史上的"三国"接上头了,可是,各位看官,这部严整恢宏的商业大片里,血肉横飞、灰飞烟灭,却被演绎为"一杯茶引发的血战",这是一个另类"三国"、另类"赤壁"和另类的"笑傲"了。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最终走向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花鸟意象蔚为大观,为作品增添了更诗意的色彩.然时贤论"花"意象多,评"鸟"意象少,尤其忽略了宝钗的地位.杜鹃意象以"悲情"、"忠贞"和"泣血"为意蕴内核,以"化作杜鹃带血归"为泪尽夭亡命运之参照,在紫鹃和黛玉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黄鹂意象以"巧舌"、"巧思"、"巧手"和"闺怨"为意蕴内核,以"隔叶黄鹂空好音"为命运之参照,在莺儿和宝钗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二者具有重要的隐喻功能和诗谶意味,共同呈现了曹雪芹的生命情怀与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6,11(3):37-42
本着从思想上"回到鲁迅去"的态度,本文系统梳理了对<狂人日记>"吃人"话语探究的代表性观点,对以往"误读"吃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鲁迅"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和"吃人"话语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15.
"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但它指向的是"思"。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思"转向"看",从而完成了视觉哲学的转向。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看"的本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的最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运作的总体系。德波的"景观理论"涉及到图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这些理论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概念,并以此概括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文章指出了"行政吸纳社会"的三种主要方式——"限制"、"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进行了说明。通过考察"行政吸纳社会"的实际效果,发现这是一个真实有效的体制。在"行政吸纳社会"的体制中,国家与社会不是分离,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说“伥鬼”     
唐艳华  郭芹纳 《唐都学刊》2008,24(2):117-119
"伥"的本意是"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伥"字又逐渐出现了其他一些字义.本文从"伥"字的本义出发,分析了它的每个字义,找出了"怅"字字义转变的规律和特点,以探求"伥鬼"的来源以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天"建立了"德治"思想的本体论依据.通过"道德-天-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儒家"德治"思想获得了存在的根源性意义.儒家"德治"思想从形上学角度赋予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且符合平民百姓的个体政治认同,并在深层意蕴中确保了人性趋于至善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完美的政治理想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儒家"德治"思想中,人们又可以找到的人与自然间,人际关系间,社会群己间,人自身关系中,诸多"和谐"的哲学意蕴.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出发,儒家"德治"思想存在着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严重,无法回避道德法律化的弊端,难以打通的"内圣外王"之道等弊端.但儒家将"善政"与权力运作主体的道德理性及个体人性完善、改造相连的智慧,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