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亢学军  侯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5):129-133
从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看,明代中晚期考据学的复兴与清代考据学在时间的衔接,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上,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这一时段考据学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明中晚期考据学复兴过程中,一些学者批判宋明理学的流弊及空疏学风,倡导怀疑和求真精神,用实证考据的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对明清之际学风由虚向实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显学的清代考据学曾影响一代学风,并渗透进文学之中。考据家涉足戏剧理论批评,以考据法治戏与传统戏剧批评显然不同,是注重考证戏剧本事;在戏剧创作中,则是"以史为剧"。这对提高戏剧地位不无意义,但又容易带来拘泥本事而创新不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考据学发展的兴盛时代,考据学作为宋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学术史上据有一席之地.其间宋代学者还撰写了一系列考据笔记.笔记因创作形式具有体例随意、不拘篇幅大小的特点,受到宋代知识分子的欢迎而被广泛采用,作为记录学术成果的载体.宋代考据笔记具有考证繁杂、不只专注于经史、考证中夹杂议论、考据与实证相结合、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相互之间多有学术共鸣与争鸣等特点.宋代考据笔记对中国古代考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考据笔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与发展,既是明代程朱理学的僵化衰落的产物,也是明代心学兴衰演变的结果.求实思潮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明朝政治衰败动乱和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明代求实学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明代求实思潮兴起的学术根源主要来自于对宋明理学批判、心学对求实学风的影响、明代中叶复古运动对求实之风的推动、受到宋元疑古辨伪之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宋朱熹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有着极大关系。他始终强调治学、尤其是考据学,应该“参互考证、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把握义理”,即朱熹的考据学方法。其考据学涉及校勘、考证、辨伪、训诂等。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考据一称考证,是自汉以来学者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整理文献的技能或方法,至清而成为专门之学——考据学。关于考据的兴起、发展以至成为专学等问题,我已在《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一文中有所论述。现再就考据的基本方法及如何看待这一门学科略陈臆说。 (一)  相似文献   

7.
考据,又称考证。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种基本的操作技能或方法,考据即以理性的精神,审视、验证和鉴别历史文献之真伪和历史记载之虚实。 说到考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清朝时期的乾嘉学派,尤其是那些对传统考据学知之不多的人,往往把考据的专利归入清代学者的名下。这多少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关于乾嘉考据学术之根源,争论颇多,梁启超等将开创之功归于清初顾亭林等大师,钱穆等则将之追溯到明代中晚期.对于钱穆等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明代考据仅限于个人的雅好,远没有成为一种学术的代称.但实际在明代中后期,汉学运动已经风起云涌,在经史子集等方面皆已发乾嘉学术之先声,此时的诗歌注释也在注释方法、注释内容及注释思想等几方面充分体现出清代考据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对乾嘉汉学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考据派在治学上的态度立场、价值关怀等持批判态度。徐氏认为考据虽可解决细微局部的问题,但崇尚考据的学风,使许多学者丧失思考力,造成思想上的贫乏,导致学术经世功用缺失,无益于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想问题的解决。他以思想史的路径切入到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探讨,主张思想与考据相结合,在治学上反对悬空立论,强调以考据作为治思想史的起点。在考证方法上,他提出文献线索考证法和思想线索考证法,而此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穷其思想源流、发展演变的视角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纠摘谬误传信求实──吴缜《新唐书纠谬》新探余敏辉两宋史学,著述宏富,流派纷呈,考据学异军起。诚如王国维所说:“考据之学,亦至宋而大盛。”(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宋代之金石学》)这二时期,考据蔚然成风,较有影响的史考佳著不断涌现,吴缜所著《新唐书纠谬》...  相似文献   

11.
学派意义上的新安理学在明初终结之后,徽州学界失去了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使得心学的流入变得畅通无阻。心学在徽州的大肆传播又刺激了朱子学者对新安理学的回溯,从元代新安理学发展出的"求真是"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求真是"理念又激发了考据学的苏生。明代中后期,徽州学界兴起的考据倾向一直延续到清初徽州朱子学者那里,并对皖派考据学"真是"主张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据与诗文之争是乾嘉时期一个突出的话题,这一论争往往被汉宋之争所掩盖。考据与文学之争最早发生在袁枚与惠栋之间,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文学与考据的优劣问题。袁枚与惠栋的争论发生在考据学发展初期,这场争论强化了后世文学和考据学的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3.
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除了与宋明“心学”倡导的“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的治学风气有关,还与明代科举制度的导向及教育制度的缺失相关。它不仅造成学术研究的浮泛和浅薄,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气。明中叶以来求实思潮的兴起,促使学风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研究,而且也影响着清代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考据学是清代儒学的生长点,因为在清文化专制政策下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只能从整理儒家经典着手。考据不是目的,但在当时文字狱的社会环境下,手段成为目的。考据学者正是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矫正了宋明理学的弊端,从而挽救了儒学。如果说汉人的精神家园是经学、隋唐是佛学、宋明是理学,那么清人的精神家园就是考据学。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具有丰富的考据学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颇有借鉴意义的考据方法考订文献,从而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使他得以跻身于明清之际的考据大家之列。考据之学也是他义理之学的基础,其别开生面的义理的取得,即得益于他深厚的考据学功底。  相似文献   

16.
郭素红 《兰州学刊》2006,(10):25-27
在明代经学诠释理学、心学化的学术氛围下,杨慎倡导汉学,强调考据训诂,以实证的研究排斥理学的思辨,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他对于经学的诠释,改变了宋明儒者不明训诂、空论义理的学风,开创了明末清初新的经学研究风气。  相似文献   

17.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他擅长经学考据,对《周易》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思想流脉等做了新的考证,其中不乏极富创见和新颖独到的见解,但也存有附会与考据不实的缺憾。文章选取了其中的31例考证,做了一番溯源与辨析,揭示了其经学考证的基本面貌,对我们今天深化研究杨慎的《易》学及其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考据的现代阐释--古典文学考据方法论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据作为研究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考据作为学风,是以求真崇实为特色的学风,对于蹈虚浮薄的学风具有纠偏扶正的意义;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批评的、开放的和人文精神诸层面.古典文学研究应当在"实学求是"的精神原则下,既提倡严谨的学风,又鼓励自由的思想,其最高境界是理性与诗性、文献学与文艺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考据学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据学,“是一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学问,它的工作范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音韵、文字、训诂、版本、校勘诸学;狭义的是专指考订历史事实的然否和书籍记载的真伪和时代。”考据学究竟成立于何时?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台湾学者李宗侗主张:“唐以前,史学多注意书法而疏于考证,至刘知几《史通》始讨论及此。”顾颉刚指出:自唐疑古者刘知几、啖助至宋欧阳修、程颐、朱熹、程大昌、王应麟等人,随着“每一问题因讨论之多而理由日益充足,考据学就渐渐地成立了起来。”李宗邺认为,明朝李时珍、宋应星等“开考据风气于先”,到清初“考据学才正式成立”。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史学的兴盛与发达,考据学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成立的过程。拙文拟就这一时期的考史著作、考据方法和内容诸方面略陈管见,质之高明。  相似文献   

20.
李峰 《兰州学刊》2005,(1):279-279,206
作为乾嘉时期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之一,钱大昕在生前即已饮誉海内,被同辈推为一代儒宗;殆至晚清,学风丕变,考据倍遭诟病,钱氏又被毁之为考证烦琐,无补于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