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转向"翻译激发了对林纾翻译的社会文化视角研究,然而此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在文本与社会文化关系中研究话语,对林纾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此框架关照下,从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对林纾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林纾的翻译在文本向度上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这是译者在话语实践向度上对西方文学进行创造性改写和社会实践向度上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文化模式》一书奠定了本尼迪克特在人类学界的地位,《菊花与刀》则是本尼迪克特运用她的"文化模式"理论研究异己文化的成功例证。对这两部著作进行内在向度和外在向度的深刻解读,探求作者的研究视角、方法与理论框架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媒体形态在媒体素养教育形式上的"风向标"作用,大众文化在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晴雨表"作用,西方媒体素养教育在深度上经历了从"抵制媒体→认同媒体→思辨、解读媒体→赋权媒体"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轨迹。其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启示是:构建媒体素养教育的技能向度、文化向度和多维向度,促进其向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是个体人格的组织化,政府文化是政府的人格化。公务员心理契约的"个性"与政府文化的"共性"的互动关系是推动政府管理绩效提升的原动力。可以将二者内在机理、耦合向度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确政府文化与公务员心理契约构建的互动维度,通过将"以人为本"嵌入公务员心理契约,并以共同愿景凝聚公务员心理契约,改善政府管理绩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向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受三种思维模式影响,出现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技术向度研究,一种是文化向度研究,并且以技术向度研究为主导。文章从多元决定论出发,阐述了文化研究向度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调整的过程,采取文化向度研究更适宜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行为本质,指出技术向度研究方式存在着"线性"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的基本理论形态和解决方案,然而二者都有无法避免的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伦理发生了转向:科学向度上表现为生态学,哲学向度上表现为环境道德哲学,伦理类型上表现为环境美德伦理,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社会教育上表现为环境伦理教育。环境伦理的转变突出显示了应用伦理学的本质:充分体现出应用伦理学的"哲学"根源、"伦理"本质、"应用"特性和"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7.
论张枣“言志合一”的诗歌写作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的关键点:语言,把汉语言的圆润、流转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超越"词与物"、古与今、中与西等二元对立,使其诗歌拥有一种既古典又洋气的旖旎风貌。  相似文献   

8.
对苦难的自觉意识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自觉与自由,苦难的形上意义也因此与美学相关联。魏晋南北朝个体苦难意识得以生成,苦难意识从"类"的政治、伦理向度向"个体"意义向度的裂变,使美学能够真正面对生命个体,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极为璀璨与光辉的一页。然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美学路径,随着封建帝国的大一统而出现了断裂,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正视美学的各种可能向度,还美学以真正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西方语境中,"反本质主义"思想在两个向度上影响着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一是以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对抗形而上学哲学的思路;一是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家族相似"的概念考察思路。反思二者,更加明晰文学本质作为一个价值问题的存在,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化研究,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作出民主多元的文学理论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督教文学主要通过融通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精神,于耶稣之死和自然律动两个向度来探寻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用"爱"超越死亡,"爱"是生命的牵引力。这种神性写作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后现代意味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是受"新小说"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共时的角度进一步观照了先锋小说在"新小说"等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后现代性审美特征生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原因,重点阐释了先锋小说在文本叙事层面的创新与变革,并考察了先锋小说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在精神向度和文化渊源上的联系,从而把握先锋小说在西方语境影响下为开拓文化审美所做出的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和合"本体的非实体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体”即存在,对其的研究在哲学和文化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非实体性特征的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本体观,从过程向度、创生向度、动态向度对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合本体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厘清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悖论:认识论虚假"真理"性、本体论极端观念性、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性、价值资产阶级普世性,这有利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形形色色的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澄清思想迷惑,有利于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立足于全球化视域中对现代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批判及建设性向度的反思,无疑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教育同样要彰显中国教育的本有属性。尊重和恪守教育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先”的原理、原则,了解和掌握有关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三个文化向度——传统文化向度、思想文化向度、和谐文化向度,这一切无疑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文化和达成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教育之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文首先梳理了趋向动词框架内"开"类趋向动词的形成过程,并基于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讨了"开来"、"开去"的归属问题。依据以往的研究,论文探讨了趋向的"向度"(即单向、双向和多向)问题,以及方向的实指、虚指和无指问题。同时,论文不仅分析了"V开来"和"V开去"的语义类别,还对两者的语义类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问题不断凸显,并对国家政治共同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中,族际关系治理已经成为民族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及民族国家制度根基的牢靠和稳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治理,应秉承"国家主义"价值取向,遵循"求同存异"的向度原则,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孕育下,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放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学界从文化自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全球化、习近平五大向度对文化自信展开积极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基于文化自信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向度聚类,后续研究需要注重中华文化自身研究,为文化自信提供本体性前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为文化自信提供价值指引;建构文化自信话语体系,为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感知世界一体化和思考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早期例证之一。这一理论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呈现出中国文化问题的四个论说向度:变与不变的向度、离异与回归的向度、体与用的向度、现象与本质的向度,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反思此一理论的得失,对于深化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国文化问题讨论和理论建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性地分析其具体推进的向度.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向度、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契合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的心理向度、体现立足当下的理想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